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目前,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包括穴位)作用,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也说: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在古代的医疗保健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
1艾灸的药性作用机理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日本在施灸材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有研究认为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并对不同品质艾的精油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小林和子从艾中提取出有机成分并加以鉴定,认为艾的有机成分是庚三十烷(C37H36)和儿茶酚胺系缩合型鞣酸,鞣酸在优质艾中含量甚少,在劣质艾中含量多,比较经过提取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两种艾的燃烧温度?时间曲线的形成时,发现如没有C37H36,艾的燃烧将发生困难。除对艾的成分方面的研究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聚焦艾的燃烧生成物的化学作用的研究。钟氏认为,在灸疗过程中,艾叶虽然进行了燃烧,但其药性尤存。日本学者大西等将艾和艾的燃烧生成物分别用甲醇提取,发现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作用,而且艾的燃烧生成物作用较强。西谷通过研究认为灸疗能引起施灸局部的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这并非由灸热引起,而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生成物可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灸热由损伤的皮肤处渗透进去,起到某种治疗作用。? 2艾灸的物理作用机理 艾灸治疗疾病时产生温热效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古代医家多用艾灸治疗虚寒诸证,这些疗效与燃艾时产生的热辐射和光辐射是分不开的。有人认为,灸疗实质是一种温热刺激的结果,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激发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 艾燃烧时产生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宜于机体的红外线,其辐射能谱在0?8μ~5?6μ之间,这表明燃烧艾绒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而且还具有光辐射?近红外辐射,艾灸的能谱近红外辐射占主要成分,且峰谱在1?5μ附近。根据物理学原理,一般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而近红外线较远红外线波长短,能量强,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穿透机体的深度可达10mm左右,并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而为人体所吸收。杨氏等的研究还认为,艾灸时的红外线辐射,既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子产生受激共振,从而产生得气感;同时又可借助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调控机体免疫功能。? 3艾灸对施灸局部的作用 用50mg艾炷在小鼠埋有热电偶接点的皮肤上施直接灸,结果证明:艾燃烧的最高温度每次施灸均不同,其变化与测定部位有关;皮下与基层内的温度变化与表皮不同,说明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部。用单壮(2mg)艾炷灸小鼠腹部也证实了这一点,结果显示: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而皮内温度仅达56℃左右[10]。温针灸刺激大鼠股二头肌,从局部皮温达42℃开始,随温度上升肌细胞间质液的pH值向碱性侧移动,这种移动仅在刺激初期发生,长时间刺激及短时间反复刺激则移动减少。施灸30分钟后,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达顶峰,此现象与肥大细胞脱粒的经时性变化相关,这种灸热刺激与烫伤引起的过度热刺激不同,属生理性炎症反应,本质上具有维持机体稳态的功能。灸刺激可诱导局部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hsp),锅岛氏证明施灸可增加对PPD(含有hsp纯蛋白衍生物)有特异反应的淋巴细胞,故认为在施灸部位产生的hsp作为免疫原激活了免疫系统。? 近年来,有人对灸法与局部穴位温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刘氏等就近年国外对不同灸质、灸量、灸法等对皮温的影响作了概括介绍,提示根据穴位皮温的不同,对深部病证以微小灸为主;远部病症以传统艾灸为佳;局部病宜大炷少壮;远隔病症、脏腑病宜小炷多壮等。董氏等采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的方法,以耐痛阈定作施灸程度,对比观察了着肤灸、隔姜灸、悬灸、聚光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温度及前4种灸法对兔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除氦氖激光灸对穴位温度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并各具规律与特征,提示灸法的穴位作用乃至疗效将随灸法引起的穴位温度变化规律而改变。灸法的穴位作用机理至今不甚明了,有工作表明,灸法与温觉及多觉型感受器关系密切,灸法的退热散热作用,主要是通过多觉型感受器产生的。 4艾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艾灸在治疗免疫相关的疾病过程中,具有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抗过敏反应、抗癌、抗痛和抗衰老等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实现的,艾灸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观察在艾灸条件下小鼠巨噬细胞(MΦ)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变化情况,证实艾灸能提高老年小鼠MΦ和NK细胞毒活性,说明艾灸可改善老年动物的免疫状态,提高免疫力。冈琦氏除率法研究发现,施灸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喻氏用隔药饼灸关元、足三里、大椎和肾俞,结合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艾灸能明显提高老年人或动物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B淋巴细胞对葡萄球菌A蛋白刺激的有丝分裂活性和溶血空斑的形成,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呈良性调节作用。日本学者使用具有荚膜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免疫的家兔,施灸组血清IgM抗体效价较非施灸组明显上升,故认为施灸可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能力的特异性增强,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居氏等给30例老年男性施行隔药饼灸,结论是艾灸后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C3、C4也同样显著提高,证明艾灸有增益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熊氏等经观察认为艾灸可使老年肾虚患者OKT+3、OKT+4细胞及OKT+4/OKT+3比值明显提高,OKT+8细胞明显下降,灸疗前后差异显著。对例老年男性用隔药饼灸治疗观察,表明艾灸后NK细胞活性显著上升,T细胞总数提高,CD+4/CD+8比例失调得以纠正。艾灸神阙穴后,灸前低于正常值的CD+2、CD+4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对CD+8影响不大,故使CD+4/CD+8比值略有上升;同时还可见IgG、IgA偏低的老人,灸神阙后二者均明显提高,说明艾灸既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又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29]。肖氏等的观察也证实了艾灸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用Freund‘s致炎,观察艾灸肾俞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淋巴细胞功能测定表明,灸治组大鼠对ConA与IL?2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高于正常组和致炎组(P0?),证明机体免疫应答的增强和免疫能力的提高。胸腺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机体的免疫功能也随之下降。沙氏用艾灸老年小鼠关元、大椎穴,证明艾灸能延缓胸腺的萎缩程度,提高胸腺与体重的比值。?
长期以来,红细胞的主要功能被认为只是运送氧和二氧化碳,自年Siegel等人提出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理论后,相继受到人们的重视。丁氏等观察隔药饼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自由基及其产物增加,使机体防御功能减弱,艾灸可提高老年人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增强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并能拮抗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张氏以老年小鼠为实验模型,灸大椎穴研究艾灸结合皮片移植抗衰老的作用,结果首次证实了小鼠红细胞上存在对儿茶酚胺敏感的β受体?cAMP系统。实验表明艾灸加皮植能显著提高老年小鼠低下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力,增强红细胞β受体的活性,提高下丘脑NE含量;结果还表明艾灸加皮植可以向上调节淋巴细胞β受体的密度,提示β受体可能也介导了艾灸加皮植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过程。杨氏[35]通过对艾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研究,推测艾灸的主要作用环节是在某些因子介导下对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或抑制因子的良性调节作用。 5艾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现代研究已认识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形成了一个相互调节的网络。胡氏观察了艾灸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艾灸能显著降低血清TGA、MCA结合率、TSH含量,明显升高血清T3、T4总含量,升高不同时间甲状腺摄取Ⅰ率,降低其比值至正常,表明艾灸可促进甲状腺自身合成甲状腺激素。赵氏等观察了艾灸关元对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结果表明:艾灸可明显提高老年大鼠降低的大脑皮层NE、下丘脑TRH、血清T4和脾脏IL?2活性,降低老年大鼠升高的血清TRH,提示艾灸关元可不同程度调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而达到补肾固本、延缓衰老的作用。? 目前已知比较确切的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神经内分泌物质有10余种,其中β?END(β?内啡肽)是现今被公认的具有广泛作用的免疫调节剂。翟氏等给小鼠接种HAC癌细胞株后进行艾灸观察,提示直接灸可刺激小鼠垂体和肾上腺的增生,促进β?END的合成和分泌,提高血浆β?END水平,并且对免疫细胞、β?END受体亦有正调节作用。? 5?HT(5?羟色胺)和组织胺是自体活性物质,对胃肠运动影响较大。张氏等通过观察艾炷、艾条的强弱不同刺激对家兔全血组织胺含量的变化,证实艾灸对血中组织胺含量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艾灸可能通过下列环节调节血中组胺含量,一是影响组胺合成,增高或降低组胺合成酶和降解酶的活性;二是影响组胺的释放;三是影响组胺的反馈调节作用;四是影响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调节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刘氏等的研究表明,灸刺激对健康家兔血中5?HT、组织胺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而对脾阳虚大鼠血中5?HT、组织胺含量有明显调节作用,说明机体的状态、灸质、灸量等因素不同程度影响艾灸的疗效。
6艾灸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艾炷全部燃尽的施灸方法,可使收缩压明显上升,但舒张压未见有意义的改变。经艾灸治疗后,心脑血管功能有明显改善,同时血管外周阻力减低,血粘度下降。艾灸前后对老年期高脂血症者血脂的研究表明:艾灸能明显降低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显示艾灸良好的调脂作用。吴氏等艾灸神阙、足三里亦取得较好的降血脂的疗效。与脂质代谢有关的载脂蛋白(Apo)包括ApoA(与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有密切关系)和Apo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艾灸后ApoAⅠ明显升高,ApoA/ApoB的比值上升,说明艾灸在调整脂代谢、减缓血脂的异常升高、预防冠心病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血液流动性和粘性是影响、控制和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及组织器官供血的重要因素之一,艾灸可明显改善老年及老年前期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性质,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消除体内瘀血状况有重要意义。黄氏等观察了艾灸对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艾灸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膜渗透脆性低于老年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艾灸具有延缓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增龄性增高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延缓红细胞膜Na-?K+?ATP酶增龄性下降而实现的。血液流变性能较好的反映人体血瘀的轻重程度,而红细胞变形能力则反映周围微循环生理状况,红细胞变形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艾灸能有效改变血液高浓、粘、凝、聚状态,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7艾灸调节机体代谢的作用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LPO(过氧化脂质)的含量反映了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淬灭的平衡。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LPO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SOD/LPO比值下降。艾灸可使血清LPO明显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SOD/LPO比值大幅度提高,提示灸疗后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紊乱状态有所改善。王氏等的研究也表明艾灸可明显降低血中LPO水平(P0?02),提高血清SOD的含量(P0?02)及CAT(过氧化氢酶)的活力(P0?05)。丁氏等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后,老年人机体SOD含量显著升高,增强了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调整了内环境。? 在微量元素的代谢与吸收方面,丁氏认为锌铜在体内呈彼此消长关系,他用艾灸纠正羟基脲造成的小鼠阳虚状态后,测定其肝脾锌铜含量,结果显示:艾灸可提高肝脾DNA中锌含量而降低铜含量。艾灸可降低血清铜含量,而提高血清锌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足三里的消化吸收,促进锌的吸收量,抑制铜的吸收量完成的。王氏等对老年人保健灸前后头发锰、锌、铜、钙的含量进行比较,发现灸后老年人头发中锰的增加有非常显著意义,锌、钙的增加有显著意义,铜、铁虽增加,但与灸前比较,差别不明显。? 8结语 祖国医学认为,艾灸作为一种适宜刺激,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而调节机体脏腑器官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对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包括穴位)作用,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关于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目前国际上有4种观点,(1)温热刺激效应;(2)非特异性自体蛋白疗法学说;(3)非特异性应激反应;(4)芳香疗法。国内偏重于临床治病机理的研究,而国外尤其是日本更侧重于基础的研究。目前对艾灸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但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艾灸的作用机理是由燃艾时所产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作用于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经过整合作用传出信号,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循环系统等,从而调整机体的内环境,以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官方认证平台。让您放放心心挣钱,为您解决健康美丽之忧!
你还不知道?长按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 上一篇文章: 专题自身免疫疾病
- 下一篇文章: 甲减患者该适量补充哪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