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预防医学考点
第七章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和方法
考纲要求
1.流行病学概述:①流行病学的定义;②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③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用途。
2.疾病的分布:①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②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③疾病的三间分布。
3.描述性研究:①现况调查的概念、种类和目的;②抽样调查的方法、优缺点、样本大小的估计;③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控制。
4.病例对照研究:①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特点和样本量估计;②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指标及其意义;③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5.队列研究:①队列研究的概念和特点;②队列研究分析方法、指标及其意义;③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④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6.实验性研究:①临床试验的定义及特征;②临床试验设计三大组成部分及原则;③临床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和指标。
7.病因探索:①现代病的概念;②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③确定病因与疾病因果关联的标准。
8.诊断和筛检试验:①诊断和筛检试验的概念;②诊断和筛检试验评价指标;③提高诊断和筛检试验效率的方法。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②实验法;③理论和方法研究。
2.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的区别及应用场合。发病率与罹患率均强调观察时期内的新发病例,区别在时间长短上。发病率适用于急性病;罹患率适用于疾病的流行或暴发;患病率强调现患人数,无论新发还是旧发,一般适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一般来说,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3.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大流行。疾病分布即三间分布,指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分布。时间分布包括暴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地点分布包括国家间、国内省间、城市间、城乡间等。人群分布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社会阶层等。
4.现况调查是使用最广泛的描述性研究方法,不用设对照组,又于调查时因果并存,很难确定因果关系,只能提供病因线索。只能计算患病率而不能计算发病率,不适用于患病率较低的疾病调查。
5.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抽样误差排序一般为:分层抽样≤系统抽事≤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的代表性最好。抽样研究中估计样本含量影响因素:现患率、个体变异大,精确度、把握度要求高需样本例数多。
6.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设计、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存在的主要偏倚类型及优缺点。病例对照研究属观察性研究,首先选择目前患有研究疾病和未患有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回顾过去的暴露(或某些)因素的情况,即由果及因。因此可从一种疾病寻找多种病因线索,获得结果快。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各种率,只能计算暴露比值,故评价暴露与疾病关系采用比值比,即OR。
7.病例对照研究偏倚主要是选择和信息偏倚。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①多:一果多因;②快:获得结果快;③少:样本需要量少;④省:省人力、物力、财力。
8.队列研究及设计要点。队列研究是首先选择目前投有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按暴露某因素分组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情况,即有因有果,确定疾病的因果关系,要强于病例对照研究。
9.队列研究的分析方法及各指标的意义。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的计算。相对危险度(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正关联;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联系;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负关联。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
10.队列研究的主要偏倚是失访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①优点:论证因果关系能力强,可获得一因多果的效应。②缺点:观察时间长,费用高,失访不可避免,不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研究。
11.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及效应的具体要求。临床试验设计三大原则:设置对照,随机化及盲法。对照的意义就是使研究因素的效应暴露出来,平衡非研究因素的影响。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保护率,效果指数。
12.病因就是那些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子。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13.判断因果联系的条件有多个,但有些条件可以不是总存在的。若有该条件,可增加说服力;若无该条件,并不能完全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只有时间顺序是必须的,缺乏则无法确定因果联系。
14.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及区别。筛检及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特别注意灵敏度、特异度及预测值的意义及计算。对于灵敏度和特异度一定的试验,当患病率升高时,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值下降。并联实验提高灵敏度,串联实验提高特异度。
第八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1.传染病:①传染病流行病学;②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③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2.地方病:①地方病的基本概念;②碘缺乏病的病因及防制;③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点及预防。
3.职业有关疾病:①职业有害因素概念及来源;②职业有关疾病的种类和特点;③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4.心、脑血管疾病:①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②人群高血压病的防治及管理。
5.医源性疾病:①医源性疾病的种类及特点;②医源性感染的种类和污染途径;③医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6.恶性肿瘤:①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②恶性肿瘤的预防。
7.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及内容。
8.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①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及任务;②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及特点;③社区健康的实施;④老年人社区保健的特点。
”
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的概念。
2.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消灭疫源地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传染源被移走或消失(住院、死亡或治愈);②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③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
3.我国儿童的免疫程序。
4.列为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克汀病、鼠疫、布鲁菌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7种。
5.碘缺乏病的流行特点及主要病因。女性患病率最高在12~18岁内,男性在9~15岁之间.有代表性尿样中碘含量平均值低于5μg/L时,该地区就有发生碘缺乏病的可能;低于2μg/L时,该地儿童就有患典型的先天性克汀病的危险。长期以木薯为主食的地方易患甲状腺肿大。目前研究有些高碘地区亦可患甲状腺肿大,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目前认为甲状腺肿大的病因为缺碘和致甲状腺肿的物质。食盐加碘是最有效的防止碘缺乏病的措施。我国食盐加碘量为1/5万~2/2万,成人摄人量的安全范围为50~μg。
6.适量氟预防龋齿,过量氟产生氟斑牙,严重者引起氟骨症。棍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我国地方性氟病病区主要分为:①饮水型病区;由于饮用高氟水而引起。它分布最为广泛,是最主要的病区类型。②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烧含高氟劣质煤而污染了室内空气、食物和饮水。③饮食及工业污染型病区:因饮食含氟量高的粗制茶及粮食、蔬菜等引起。预防氟中毒的关键是减少氟的摄入量,主要采取:①改用含氟量低的水源。②饮水除氟。③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④控制食物氟污染。
7.职业有害因素:在职业环境中存在并能对劳动者的健康和作业能力产生有害影响的因素。大多存在于生产过程中,包括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职业病强调的是职业人群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机体损害。我国法定职业病有9类种。职业病的特点:病因明确,有剂量-效应关系,常群体发病,有些无特殊疗法。早期发现,预后较好。
8.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在所有因素当中,高血压是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钠摄入量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限钠补钾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钙摄人不足也可使血压升高。
9.医源性疾病:在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而引起的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医源性感染分为:交叉感染、环境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等三类。
10.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种类很多。估计有种左右,但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经流行病学调查可以肯定的与人类癌症有关的化学物质只有30种。恶性肿瘤主要采取一、二级预防为主的方针。
11.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①以基层卫生保健为主要内容;②提供综合性服务;③是一种连续性务;④进行协调性服务;⑤提供可及性服务。
1.高血压防治中健康教育的对象是
A.全人群
B.学龄期儿童
C.中老年人群
D.高血压病高危人群
E.高血压病人
答案:D
2.一职工从沿海某城市归来,腹泻1天,10余次,水样便,医院求治,疑为肠炎,后大便培养出E1-Tor型细菌。诊断后11小时医师上报疫情,国家要求上报此类传染病最迟不超过
A.6小时
B.12小时
C.18小时
D.24小时
E.48小时
答案:D
3.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
A.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疫情
B.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
C.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
D.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疫情
E.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疫情
答案:C
考试加油!!
- 上一篇文章: 盘点癌症基因组研究亮点速览
- 下一篇文章: 不把这些小问题当回事,竟引发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