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沉睡于大藏经中的吃茶养生记

时间:2020-10-31来源:疾病知识 作者:佚名 点击:

===如实知自心?茶味本不生===

"吃茶养生记"日本·荣西著。为日本有关吃茶的第一部著作。收在《大藏经补编》第三十二册。上卷为〈五脏利合门〉,叙述肝肺心脾肾五脏与酸辛甘苦碱五味的关系,说明寺之效用。又引《尔雅》、《广州记》、《茶经》、《本草拾遗》等书,解说茶名字、茶树形花叶形、茶功能、采茶时节等。下卷为〈遣除鬼魅门〉,列出饮水病、中风手足不从心病、不食病、疮病、气病等五种病相,说明以桑汤治疗的方法,并详述桑粥法、桑煎法、服桑木法、含桑木法、桑木枕法、服桑叶法、服桑椹法,以及服高良姜法、吃茶法、服五香煎法等。

  荣西因坐禅修行,经常须矫正自己的饮食习惯,因而传下此部吃茶养生法。据卷首自序上云︰‘于时建保二年甲戌岁春正月日谨序’可知本书为荣西七十四岁时所著。

  《吃茶养生记》一书作者为荣西禅师。他最伟大的功绩是将中国佛教的禅宗流派之一―临济宗和中国的饮茶习俗传入了日本。

  荣西禅师年生于古时日本备中的吉备津。终年75岁。始曾专研天台密教,创立叶上流派,人称叶上上人。初次渡海入宋时年仅28岁,参拜了天台山后,于当年返回东瀛。19年后再度来到中国。重登天台山拜万年寺的虚庵怀敞为师,49岁时受菩萨戒,51岁回到日本。

  在宋期间荣西不仅拜师、参禅修行,还亲身体验了中国宋代吃茶风俗,对茶的药效深有感受。返回扶桑时带回茶种,将其种植。

  《吃茶养生记》主要论述茶的药物性能,甚少提及吃茶方法和思想性。但这一点却因证明了茶传入日本初期时主要重视药效,从而使本书在记述日本茶道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成为了一座里程碑。本书的内容证明:日本人接触和饮用茶是从实用这一前提开始,而后才发展成为今天的茶道。

  《吃茶养生记》以序章开始,本论由两卷构成。上卷是“五脏和合门”,下卷是“遣除鬼魅门”。上卷的理论是从五脏调和的生理角度展开,下卷则是以驱除外部入侵病因的病理学观点为立论之本。

  序论中,荣西开门见山道出主题:“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昔嗜爱之。从昔以来自国他国俱尚之。今更可捐乎。况末世养生之良药也,不可不斟酌矣……”

  此书着于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当时日本国内世态动乱,佛门之内,纷乱四起,寺与寺间争战不息。这使荣西禅师强烈地意识到末世来临。他认为提倡吃茶可使世人安心静思,强身健体,消除杂念,摆脱乱世苦恼。

  荣西将中国的五行、印度的五大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与身体五脏并行相列:

  “以五脏宛五行,木、火、土、金、水也。又宛五方,东、西、南、北、中也。肝,东也,春也,木也,青也,眼也,魂也。肺,西也,秋也,金也,白也,魄也,鼻也。心,南也,夏也,火也,赤也,神也,舌也。脾,中也,四季中也,土也,黄也,志也,口也。肾,北也,冬也,水也,黑也,想也,骨髓也,耳也。此五脏受味不同,一脏好味多入,则其脏强,克傍脏、互生病。其辛、酸、甘、咸之四味恒有之,食之。苦味恒无,故不食之是故。四脏恒强,故恒生病(其病日本名云心助也)。若心脏病时,一切味皆异,食则吐之,动不食万物。今用茶则治心脏,为令无病也。”

  荣西指出,心脏为脏中之王者,五味中的苦味,由于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食用,故心脏病患者较多。作为对策,他提倡经常吃茶,借以滋养心脏,祛病强身。因为人的心身安定,世态便可安宁。

  荣西赞叹了茶的不寻常之处,认为它是一种圣洁高贵之物,它可上通神灵、诸天之境,下救为饮食所侵的人们,是治百病的仙药。“贵哉茶乎,上通神灵诸天境界,下资饱食侵害之人伦矣。诸药唯主一种病,各施用力耳,茶为万病之药而已。”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所想阐明的是茶对人体生理上的药用效能。明确地揭示出茶在传入日本初期,日本人只重视药用功效,不注重思想性,更无完整的茶道中点茶的规矩和思想体系。

  通过《吃茶养生记》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茶是由中国传入日本,其传播人是日本的僧侣。此书对于以后“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

  医学史著作在论说佛教医学对于日本的影响时,大多是顾名思义地从现代有关茶之保健作用的认识角度,评价镰仓时代(-年)僧人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的医学价值。另一方面,在诸多有关“茶文化”的著作中,也同样可以看到对于荣西及该书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论说——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日本“茶道”的先驱。但实际上,该书的上卷是在佛教想的指导下将所有疾病的原因都解释为源于“心”,同时借助中国医学理论言说苦味对于“心”的重要作用,构建起佛教教义与世俗医学理论、脏器之“心”与精神之“心”一体化的理论解释和治疗方法;下卷又从鬼魅作祟的角度解释一些疑难病症的原因,提倡使用具有“灵气”的桑作为治疗药物。上下两卷构成了一个包含外治(苦味)与内治(神灵)两面的完整宗教医学体系。其后逐渐形成的茶道也同样不是着眼于茶的保健作用。“茶”在“茶道”中仅仅是一个道具。随便翻开一本日本古代医学史,或是涉及中日医学交流,甚或一般文化交流史的著作,大多都能看到有关荣西及其所著《吃茶养生记》的论说。然其主要内容不外是说日本僧人荣西曾两度留学中国,带回茶种并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大力宣扬饮茶的治疗、保健作用等,从而成为镰仓时代的著名僧医。另一方面,在有关所谓“茶文化”的著作中,也同样可以看到对于荣西及其《吃茶养生记》重要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论说——荣西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日本“茶道”的先驱。然而无论是从茶的医疗保健作用---医学科学的视角,还是将其视为世界三大非酒精性饮料之一------茶文化及其传播的视角,或是一者兼顾地定位荣西及其《吃茶养生记》,都难脱隔靴搔痒之憾。为要说明这一问题,需要对该书的主体内容,以及中日两国饮茶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所了解,然后才有可能深入分析《吃茶养生记》的具体内容、把握荣西的宗教医学理念和《吃茶养生记》的本质。1.《吃茶养生记》的主要内容《吃茶养生记》的作者是日本镰仓时代的僧人荣西(-年)。他于仁安3年(年)27岁时入宋,学于四明、丹丘,朝拜了天台山。当年返日后,又于文治3年(年)再次入宋。当时决心要赴台南天竺,但未能如愿。于是登天台山,拜万年寺的虚庵怀敞为师,得临济宗单传心印。四年后(年)返回日本,成为日本禅宗的开创者,并将带回的茶种植于筑前背振山的石上坊。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荣西和他所著《吃茶养生记》开始为世俗所知。据《昌妻镜》记载,建保2年第三代将军源实朝处在酒醉之苦时,为加持祈祷而参候在镰仓将军家的僧人荣西献茶一碗,说是良药,同时献上赞誊茶之功德的书,将军喝罢甚悦。凡是言及荣西的著作对其生平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故在此不多加赘述。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医学史和茶文化研究者未必容易读到《吃茶养生记》。这或许是因为该书篇幅极短,不过余字,几乎可以看作是一篇文章,所以不可能作为一木独立的著作刊行。而中日两方的医学丛书,似乎也未想到要将这篇重要的“文章”收入其中。因而有必要先将其主要内容抄录下,然后再做分析。传世的《吃茶养生记》有两个文本,其一的卷头自序署时为“承元五年辛未(年)”,另一文木的卷头自序署时为“建保二年(年)”。因而通常称前者为初本,后者为修订木。两种文本的内容有些小的不同,此处所依据的是《群书类从》中所收录的修订本。《吃茶养生记》的两个文本都是由上下两卷构成。上卷称“五藏和合门”,下卷为遣除鬼魅门”。上卷起始处有一段不太长的序文,核心内容是盛赞茶的养生作用,转而一厚古薄今的态度说明何以要提倡饮茶养生,全文如下:

  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乎?谓劫初人与天人同,今人渐下渐弱,四大、五藏如朽。然者针灸并伤,汤治又不应乎。若如此治方者渐弱渐竭,不可不怕者欤。昔医方不添削而治今人,斟酌寡者欤。伏惟天造万像,造人以为贵也。人保一期,守命以为贤也。其保一期之源,在于养生。其示养生之术,可安五藏。五藏中,心藏为主乎。建立心藏之方,吃茶是妙术也。厥心藏弱,则五藏铃生病。宴印土婆而二千余年,末世之血脉谁诊乎?汉家神农隐而三千余岁,近代之药味讵理乎?然则无人于拘病相,徒患徒危也。有于请治方,空灸空损也。偷闻今世之医术,则含药而损心地。病与药乖故也。带灸而夭身命,脉与灸战故也。不如访大国之风,示近代治方乎。仍立一门,示末世病相。留赐后昆,共利群生矣。于时建保二甲戌春正月日。谨叙。

  其后是“五藏和合门”的内容。首引《尊圣陀罗尼破地狱法秘抄》云:“一肝藏好酸味,二肺藏好辛味,三心藏好苦味,四脾藏好甘味,五肾藏好咸味。”其下云“又以五藏充五行(金木水火土也),又充五方(东西南北中一也)”。并详列五藏与五方、五时、五行、五色、五志、五启’的配属关系。然无论这些文字是否引自佛教经典,其内容无疑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然后,从五藏与“五方之佛’,及“五味’,的关系,分别论说了如何使用“五部加持”和“五味食药”治疗各藏疾病的概要。所谓“五部加持”,即诵某字真言以治疗相应之藏器疾病的方法,称之为“内之治方也”;而以“五味养生,则外病治也。”二者并用,“内外相资,保身命也。”其中有关“心”的论说如下,以此为例可窥全豹,并可知何以要强调“吃茶养生”:

  五藏受味不同。好味多入,则其藏强克傍藏互生病。其辛酸甘咸之四味恒有而食之,苦味恒无故不食之。是故四藏恒强,心藏恒弱,故生病。若心藏病时一切味皆违。食则吐之,动不食。今吃茶则心藏强无病也。可知心藏有病时,人皮肉之色恶,运命依此减也。日本国不食苦味乎。但大国独吃茶,故心藏无病亦长命也。我国与有病瘦人,是不吃茶之所致也。若人心神不快,尔时必可吃茶调心藏除愈万病矣。心藏快之时,诸藏虽有病,不强痛也。又《红藏曼茶罗仪轨抄》石:以秘密真言治之。

  其后又说:

  心藏,是五藏之君子也。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之上味也,因兹心藏受此味。心藏兴则安诸藏也。……若身弱意消者,可知又心藏之损也。频吃茶则气力强盛也。

  其下则是引用中国古籍中有关茶的记载,以考述茶的名称、树形花叶、功能、采茶时节、加工保存之法等。故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多是从这些文字来研读该书,而将其视为类同陆羽催头经》的一部茶叶专著。其结尾处云:

  己上末世养生之法如斯。抑我国人不知采茶法,故不用之。还讥曰:非药云云。是则不知茶德之所致也。荣西在唐之昔,见贵重茶如眼,有种种语,不能具注。给忠臣、施高僧,古今义同。唐医云:若不吃茶人,失诸药效,不得治病,心藏弱故也。庶几末代良医悉之矣。

  下卷名曰“遣除鬼魅门”。其主要内容是说“近岁以来之病相”有五种,然这五种疾病的共同特质是“其相非寒、非热,非地水、非火风。是故近顷医道人多谬矣。”所以需要采用“驱除鬼魅”的方法来治疗。那么这五种疾病为何呢?现将其病名、病因、疗法要点摘录于下:(1)饮水病:此病起于冷气,若服桑粥则三五日必有验。……鬼病相加故他方无验矣。(2)中风手足不从心病:此病今年以来众矣。又起于冷气等。以针灸出血_、汤治、流汗,为厄害。……漫漫服桑粥、桑汤渐渐平复,无百一厄。若欲沐浴时,煎桑一桶可浴。(3)不食病:此病复起于冷气,好浴流汗,向火为厄。夏冬同以凉身为妙术,又服桑粥汤渐渐平愈。若欲急差,灸治、汤治,弥弱无平复矣。以上二种病皆发于冷气,故同桑治。是末代多鬼魅所著,故以桑治之。桑下鬼类不来,又仙药上首也。勿疑矣。(4)疮病:今年来此病发于水气等杂热也。非疗非痈,然人不识而多矣。……依灸弥肿依寒弥增。……服桑粥、桑汤、五香煎。(5)脚气病:此病发于夕之食饱满,入夜而饱酒食为厄。……又服桑粥、桑汤、高良姜茶,奇特养生妙治也。以上五种病告末世鬼魅之所致也,告以桑治事者,颇有受口传于唐医矣。又桑树是诸佛菩提树,携此木,人魔犹不竞,况诸余鬼魅附近乎?今得唐医口传治诸病,无不得效验矣。以下则是讲述各种以桑为治疗药物的具体用法,包括:桑粥法、服桑木法、桑煎法、含桑木法、桑木枕法、服桑叶法、服桑堪法,以及服高良姜、五香煎和吃茶法。在了解了《吃茶养生记》的主要内容后,便有可能弄清何以说其是一个“宗教医学的典型案例”。以下将从3个方面加以分析。2.“茶——苦——心”:上卷的关键所在学者谈论佛教与茶的关系,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寺庙中植茶、喝茶所营造的那样一种高雅氛围;二是喝茶对身体产生的影响-一所谓“茶有三德:一是宜于坐禅,通宵诵经;二是饱食后有助于消化;三是茶为不发之药,有益于抑制性欲。”这三种作用中,显然以“宜于坐禅”最为重要。日本神话中传说达摩祖师坐禅时为睡魔所困扰,睁不开眼睛,于是便割下眼皮扔在地上。谁知地上却长出了茶树,后来僧侣们才开始饮茶解困。即便是在较高的层面上阐释喝茶与佛教修行的关系,其本质也不过是饮茶可以兴奋大脑:“佛教的修行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种。戒律是修行的首要律条,戒律要求僧侣将酒、肉、性欲等予以戒除,以达到清与洁的本性;定律是修行具体办法,息心静坐,无思无虑,类乎睡眠状态,但并非真正睡眠的坐禅入定,反而要求人思想高度集中,静化、屏除一切杂念,聚思于悟道。弃酒抑欲,久坐困乏,又要求思绪澄清,因此,茶便成为佛家信徒不可取代的良药,并深深地在寺庙扎下了根。”然而无论是“高雅的氛围”,还是“爽神除困”,茶所具有的这两种功用,实际上一直被社会中的各种人群所了解和利用,并非佛教所专有。而更为重要的是,荣西根本不是从这两方面来阐释何以“茶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的!首先,荣西彻底否定了当时所使用的医疗技艺----“针灸并伤,汤治又不应”“空灸空损,含药而损心地”。那么,而对芸芸众生“四大、五藏如朽”的种种疾病困苦,应该如何办呢?荣西指出:(1)五藏中,心藏为主;万病起于心;(2)五味入五藏,心藏好苦味。但饮食中恒有辛、酸、甘、咸四味,独缺苦味;(3)故心藏弱,则五藏皆生病;(4)治心藏之病需要苦味,而茶是苦味之上首,所以应该喝茶;(5)经常喝茶以获得苦味,故心藏兴则安诸藏,则气力强盛也。这就是荣西论说“吃茶养生”的逻辑。不难看出,在荣西的思想与论说中,是把佛教教义和世俗的医学理论融为一体、把宗教的“心”和肉体的“心藏”也融为一体了。“万病起于心”的心,显然不是肉体的“心藏”;但以苦味加以治疗的心,显然又不是万病之源的宗教之心----心灵。一般的社会史研究者在谈论“佛教医学”问题时或许会从这样一些角度加以审视:行医者的身份---僧侣医疗行为的场所----寺院,方药的来源与名称某某“佛医”方。然而即便是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其本质也仍旧可以完全是世俗的-----与通常所说“传统医学”毫无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而界定“宗教医学”的关键是要看其所依据的理论、疗法是否与其宗教教义具有本质的联系。以“心”为核心来言说尘世苦难之源,这无疑是借用佛教教义---不过是把精神的苦难置换成肉体的疾病。在一般的传统医学(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中,在解释疾病之因时都没有把精神的“心”和肉体的“心藏”提高到万病之源的位置上。其次,在有关“味”之药性的论说中,中印两国的传统医学也都是五味或六味并论,各有利弊。印度人认为苦味源于“五大”中的“风”与“空”,故能促进食欲,但多食可使肢体丧失感觉、痉挛、颜面麻痹,产生剧烈头痛、眩晕、如截之痛及口中恶味。另一方面,虽然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心”与“苦”相配,但在广泛运用这一学说的传统医学经典----今本《黄帝内经》中,对于“心”和“味”的关系,以及有关苦味的论说并非如此简单,可以见到苦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剐。在实际治疗中,众所周知,以苦著称的黄连,最主要的治疗作用是“止腹泻”。这,就是世俗的传统医学。而荣西的“宗教医学”,则是如前所述---在借用佛教有关“心”的理论的基础上,又依据五行学说“心”与“苦”相配,以“茶”为载体,构建起“心--苦---茶”的框架,说明了何以茶是“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和“吃茶调心藏除愈万病”的道理。同样在解释“五香煎”的功效时,荣西再度陈述了万病起于心的观点并特意举出他在中国明州时的切身体验加以证明:

  五香和合之志为令治心藏也。万病起于心故也。五种皆其性苦辛,是故心藏妙药也。荣西昔在唐时,从天台山到明州,时六月十日也,天极热,人皆气厥。于时店主丁子一升、水一升半许,久煎二合许,与荣西令服之。而言:法师远涉路来,汗多流,恐发病软,仍令服之也云云。其后身凉清洁,心地弥快矣。以知大热之时凉,大寒之时能温也。此五种随一有此德不可不知矣。

  这段经历的关键是要说明具有苦辛之味的“五香煎”可以通治一切心病----而不必像世俗医学体系中那样区分寒热(热药治寒病,寒药治热病)。而且“五种随一有此德”----只要任选一种具有苦辛之味的植物服用就能“治心”,就能“养生”。3.神灵世界中的“桑”:下卷的关键所在正如前而所介绍的那样,短短的《吃茶养生记》是山上下两卷构成。上卷论茶,下卷谈桑;上卷说吃茶强心,可通治万病;下卷说中风等五种疾患要用桑治疗。“茶文化”研究者只   复以金银铜锡及铁。打作五丸如酸枣核,安在七重菩提叶上(若无以桑叶替之)。……次以乌昙跋罗木钵罗奢木(此方所无宜以桑枣木替之亦得)及牛膝草茎。三中随一截长五寸,破之矗如指许,须八百片每诵咒,咒之一遍投于火中。

  唐人竺三藏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七:

 求诸妙药皆得如意。……菩提木、柏木、桑木。……截治长十六指量,如法然火。

  《西方陀罗尼藏中金刚族阿蜜哩多军咤利法》:

  欲得安稳者,取桑构木,并得长十二指。咒一遍,取苏蜜相和。点木两头,一咒一掷。称彼人名。掷火中烧。满一千八遍,即得安稳。又法,若欲得富贵者。取桑及一切种子相和,一咒一烧。满一千八遍,即得富贵。

  《二力一佛同根木神秘之印并法龙》:

  若欲求役使百千力一种神金刚等类,取桑根皮一斤煮令烂去恶皮,以印印之,食次复之。力一鬼并来降伏。

  从这几段经文中可以了解到:桑叶既然可以作为菩提叶的代用品,说明桑是仅次于菩提树的神灵之树;桑或与菩提树并用,或单独使用,亦证明其在宗教中的重要地位;桑叶、桑木、桑根皮铃具神灵之性。这与《吃茶养生记》中介绍桑粥、服桑木、桑煎、含桑木、桑木枕、服桑叶、服桑堪等多种用法正相一致。另外,对于桑的“灵性”,在《吃茶养生记》的初本中,可以看到较修订本更为详细的论说:

  桑树是过去诸佛成道之灵木也。以此树为乳木护摩时,鬼魅悉退散驰走,又悉灾法相应木也。桑树下鬼魅不来,是故此树为数病之药也。若人携此木为念珠、为枝、为枕,人魔尚以不得侵,况诸余下劣鬼魅附近乎?是以荣西以此木治诸病,无不得效验矣。有情人察之。

  同时,在初本中还能看到荣西以“道教仙经”同样重视桑为依据,来说明桑的神奇:

  仙人。有一种仙人,一苦行仙,二服药仙也。服药仙者服种种药,以久保命。其中服桑木仙能久保也。上件桑治方胜诸方是依为仙药也。《山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则不服石石。以知桑是又仙药之上首乎。茶与桑并服,贵重无高下,二俱仙药之上首也。

  作为留学中国且对中国文化充满景仰的荣西,对儒家文化同样也有所吸收。他在书中解释《功孝文》“孝子唯供亲”的意思就是应该“令父母无病长寿”。主张用服茶、桑之法实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一劣之日的,不难从中看到儒道两家的影响所在。但从总体上讲,荣西的精神世界是以佛教思想为主体,援引道教用桑、儒家劝孝之语不过是“道为佛用”、“儒为佛用”而己。至于说下卷中所列的5种疾病究竟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哪些疾病,由于书中没有给出任何症状描述,所以只能顾名思义地略加推测:(1)饮水病:仅就“饮水”二字观之,最有可能是古代所言“消渴”、现代所言糖尿病。因该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为“饮一溲一”(多饮多尿)。尿崩症虽然在多饮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但该病极为少见。(2)中风:即现代所石脑血管病,包括出血和栓塞两种情况。(3)不食病:此病以《吃茶养生记》的记载为旱,江户时代多发。又称“神仙劳”,为“江户奇病之一’,一般认为属现代所石精神性厌食症。(4)疮病:荣西己然指出此处所石疮病“非疗非痈”,即不是一般的外科疮痈。故较有可能是指麻风或梅毒之类的疾病。另外,荣西在书中批评日本医生用车前草敷疮大谬,而极力推荐牛膝草。从世俗医学的角度看也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但前引《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中的法术操作中亦提到使用“牛膝草茎”,因而荣西倡用牛膝草治疮的原因,应该还是基于认为该草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5)脚气:正像荣西所云,“近顷人万病称脚气,尤愚也。”由于古代主要是依据临床,如状进行诊断,所以往往将各种症见腿脚肿胀、功能障碍的疾患统称脚气;又由于有“脚气冲心”之说,所以也把一些突发死亡的心藏疾患纳入脚气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在病因方面,荣西认为“此病发于夕之食饱满,入夜而饱酒食为厄”,故“长斋人无脚气”等等,显然也是秉承了印度文化中主张废止夕食(午后不食,更不得夜食)的观念。4.《吃茶养生记》与茶道的界沟    上面说到,作为“茶文化”研究者只   作为自然植物的茶树和被人类加以利用的茶叶,究竟起源于何时,始终是众说纷纭。虽然《神农本草经》、《诗经》等书中可以见到有关“茶’,的记载,但所记述的对象究竟是茶,还是其他什么植物,一直没有定论。较为确切的记载,首推公元3世纪时吴工孙皓(公元-年)因其臣韦耀仅能饮酒一升,故密赐茶并以代酒的记载。同时,沿着《神农本草经》己有茶的思路,通常又都认为茶在早期只是作为药物使用;以为大约要到6世纪末,茶叶才从药用转变为饮品。这实际上也含有极大的猜测性。事实上,在饮食物和药物之间,永远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且由于茶所具有的提神醒脑等种种功能,所以始终具有药物的属性与医用价值。公元年,自幼被僧人收养、年长后遍读圣贤书的陆羽,应当时茶商求人编写茶叶专书之需,撰写成3卷10节,分别论说茶树之性质、采茶之工具、处理之方法、饮茶之器具、泡茶和饮茶之技法等等的《茶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茶叶的系统性著作。此后,随着文人墨客、佛门僧侣的颂扬与提倡,广大民众的普遍爱好,“品茶’,与“饮茶’,沿着雅俗两途发展至今广传海外。其中的趣闻轶事、贸易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品种开发、种植与加工技术等等此处不多加赘述。茶输入日本,据说始于圣德太子时代(公元年前后)。9世纪初,最澄和空海两位名僧都曾从中国携带若干茶种归国。据说当时的寺院中大多种植有茶树,饮茶渐成宗岁文化和贵族风雅之事的组成部分。此后内战爆发,约两百年间无人过问茶事,以至渐渐被淡忘。直到12世纪末年,才因荣西的提倡而再盛。他视茶为养生之圣药,随着《吃茶;生记》被誊为日本第一部茶书。几个世纪后又出现了被认为是日本民族性格与文化特征之代表的“茶道”。延续与发展至今,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茶道”和遍及全民的“饮茶”习俗。就“饮茶”而言,中日两国之间虽有种种细微之处的不同,但从总体上讲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然而却不能认为日本的“茶道”,类同于中国的“品茶”。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茶道”的特殊文化内涵呢?只要认真读一两本较为全而介绍茶道的著作,就不难了解茶道的形式与内涵。也就自然不难看清“茶”只是存在于“荣西的世界”和“茶道的世界”中,两者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在此,我们不可能哪怕是最简中一地去介绍所谓“一切都是被规定的”茶道礼仪与规则,只需把握茶道的一些基本属性就可以了:(1)茶道是一种艺术,但与其它艺术具有明显的不同。茶道的艺术试图包罗万象----从茶室的建筑到各种艺术品的利用从周围的山川风月到参与者的举止言谈从自然的雨声鸟鸣到沏茶、倒茶时产生的水声及走动声从花鸟虫草到历史文学从季节变换到使碳卉火等等,都包括在每次四小时的茶事之中所以需要用五启,同时来感受;需要主人与客人共同参与、共同来完成。(2)茶道是一种社交和礼仪,每一次茶事都有“主题”(婚、迁、纪念等)。(3)茶道是一种宗教改革,把禅从寺院中转移到了“露地草庵”(茶庭茶室的别称)。因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也谨‘慎自制、节欲修行。换言之日常生活乃是茶事的继续。正因如此,所以当代的日木茶道专家里千家十五世家兀千宗室对茶道的定义是:

  茶道是以茶和饮茶为契机,汇总了日本的宗教、艺术、道德、哲学、修身、社交等所有文化的总和体。所以它是一生的修习之道。

  然而在真正了解茶道之后,难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一种看法:茶,在茶道中并不重要---因为构成茶事的一切器物、行为、时间、空间等等,都和茶一样重要、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茶道的起源不在茶,而是在“禅”-----茶道的礼法(礼仪和规则),来源于禅宗的“清规”;茶道的思想,植根于禅宗的“向心求佛”;茶道的产生,是在距离荣西年后,村田珠光(-年)秉承其师一体宗纯(-年)禅师力图使禅冲破寺院走向草莽的精神,才奠定基础的。因Ifn茶道的木质,乃是脱离寺院的“在家禅”。相对于中国的茶文化研究者普遍将陆羽《茶经》与荣西《吃茶养生记》并列,将具有文化品味的饮茶雅兴与本质为“在家禅’,的茶道混为一谈,千宗室又准确地指出:“《茶经》中论述的茶的世界却与我国的茶的精神世界大不一样。"并说:“对荣西来说,茶,是饮料之茶。除了茶的药学上的、本草学上的效用外,荣西不报任何兴趣。偶尔引用陆羽以及中国文献时也是为了明确茶的如上效用。这与陆羽式的世界观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在日本医史学界,事实上也早有人敏锐且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历来将本书作为茶道的古典,或是饮食之文献,是完全错误的,是纯粹的专门医书!”“构成荣西医学体系的根本是‘五藏曼茶罗,的教义,是典型的佛教医学一例。而}遗憾的是不知为何中日两国的大多数医史学家和茶文化研究者,普遍没有接受这种能够正确把握《吃茶养生记》的本质的论说?而是更乐于简单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原本没有内在联系的事情排列在一起,编造一脉相承的“历史”之,通过本文的论说应该能够进一步明确:首先,荣西《吃茶养生记》的茶,不仅与陆羽《茶经》的茶以及茶道中的茶不同;其中的茶和桑,也与一般本草学(世俗医学)中的茶和桑不同。其次,就史学研究而论,在正确解读《吃茶养生记》以了解佛教医学的具体内容,和了解佛教医学才能正确解读《吃茶养生记》两者之间,似乎无法简单地判定何为“因”,何为“果”。实际上二者乃相辅相成之关系。这或许就是史学研究需要的所谓“功力”与“手眼”。

喫茶養生記卷上序(卷下群本有之字。序字群本無。)

入唐前權僧正法印大和尚位(榮西)錄(前以下十字壽本作律師二字)

茶也(也下壽本有末代二字)養生之仙藥也。(也字傍原本有假名ハ字今改爲句點。壽本無也字。而有人倫二字。)延齡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採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土同貴重之我朝日本曾(曾壽水作昔)嗜愛矣。(矣壽本作之)古(古原本作吉今據群本)今奇特仙藥也、(古以下七字壽本作從昔以來自國他國俱尚之。今更可指乎況末量養生之良藥也廿五字。)不可不摘乎、(摘乎二字壽本作斟酌矣三字。)謂劫初人與天人同(人以下五字壽本作時人四大〔地肉骨水血火煖氣風動作力〕堅固與諸天身同廿三字。)今人漸下漸弱、四大五藏如朽(今以下十二字壽本作末世時人骨肉怯弱如朽木矣。)然者(然者二字壽本無)針炙竝傷(傷壽本作痛)湯治亦不應乎、若好(詳本作如)此(此字壽本作其)治方者漸弱漸竭不可不(不字壽本無)怕者歟。昔醫方不添削而治今人斟酌寡者歟(昔以下十五字壽本無。)伏惟天造萬像。造人以(以字壽本在像下)爲貴也、人保一期。(期下壽本有以字)守命(命下群本有以字)爲賢也、其保一期之源、(源上壽本有根字)在于(于壽本無)養生。其示養生之術、(術下壽本有計字)可安五藏。(壽本注云肝心脾肺又藏作臟下同。)五藏中心藏爲王(群本作主)乎、建立心藏(壽本作心藏建立)之方、喫?是妙術也、厥(厥下壽本有忘字)心藏弱(弱字壽本無)則五藏皆生病(皆以下三字壽本作無力也。忘五藏則身命有厄乎十二字)寔印土耆婆往而(而下壽本有隔字)二千餘年、末世之血脈、誰診(診壽本作間)乎、漢家神農隱而(而下壽本有送字)三千餘歲。近代之藥味。詎理乎、然則。無人于詢(傍訓原本作今據群壽兩本)病相徒忠徒危(危原本及壽本作厄。今從群本)也、有誤于請治方空炙(炙壽本改失恐非)空損也。偷聞今世之醫術則含藥而損心地病與藥乖故也。帶??而(而壽本作卽)夭身命脈與(與原本無。今據群本。壽本作而。)??戰故也。不如訪大國之風示近代治方乎。仍立二門示末世病相留贈(贈群本作賜)後昆(昆壽本作▊)共利群生矣于時建保二年(年群本無)甲戌歲(歲群本無)春正月日(建以下十一字壽本作承元五年辛未歲春正月一日十二字。應知壽本是初稿本而原本及群本是二年後之再治本)謹敘。

第一 五藏和合門

第二 遣除鬼魅門

第一五藏和合門者。尊勝陀羅尼破地獄法(法字壽本作儀軌二字)祕鈔云。一肝藏好酸味。二肺藏好辛味。三心藏好苦味。四脾藏好甘味。五腎藏好醎味。又以五藏充五行。(木火土金水也)又充五方。(東南西北中也〔群本作東西南北中也〕)

肝東也、春也、木也、青也、魂也、眼也、

肺西也、秋也、金也、白也、魄也、鼻也、

心南也、夏也、火也、赤也、神也、舌也、

脾中也、四季末(末壽本作終)也、土也、黃也、志也、口也、

腎北也、冬也、水也、黑也、想也、骨髓也、耳也、

此五藏受味不同(同下壽本有一藏二字)好味多入則其藏強尅傍藏互生病。其辛酸甘醎(醎下壽本有之字)四味恆有而(而壽本作之)食之苦味恆無故不食之。是故四藏恆強心藏恆弱故恆(恆群本無)生病(病下壽本注云其病日本名云心助也)若心藏病時一切味皆違食則吐之動不食。(食下壽本有萬物二字)今喫(喫壽本作用)茶則心藏強無病也、(心以下六字壽本作治心藏爲令無病也八字)可知心藏有病時人皮肉之(之字壽本無)色惡運命依此減也、日本國不食苦味乎、(日以下八字壽本作自國他國調菜之味同之皆以缺苦味乎十六字)但大國、獨(獨字壽本無)喫?故。(故字壽本作我國不喫茶大國人八字)心藏无病亦長命也、(也字壽本作不得長病羸瘦乎七字)我國多(多群本作與)有病瘦人(多以下五字壽本作人心藏有病多長病羸瘦乎十一字)是不喫?之所致也。若人(人下壽本有五藏不調四字)心神不快爾(爾壽本無)時必可(可壽本無)喫?調心藏除愈萬病矣心藏快之時諸藏雖有病不強痛也、又五藏曼荼羅儀軌鈔云。(云字壽本無)以祕密真言治之。

肝東方何閦佛也。又藥師佛也、金剛部也。 卽結獨古(古群本作鈷)印誦(誦原本作訓今從群壽兩本)◇(梵字群本作梵怛羅字)字真言加持肝藏永無病也、

心南方寶生佛也、虛空藏也、卽寶部也、卽結寶形(群本壽本形下有印字)誦◇(梵字下壽本有怛羅字三字。群本作梵乞里字)字真言加持心藏則無病也、

肺西方無量壽佛也、觀音也、卽蓮華部也、(群本也下有卽字)結八葉印誦◇(梵字下壽本有乞里字三字。群本作梵吽字)字真言加持肺藏則無病也、

腎北方釋迦牟尼佛也、彌勒也、卽羯摩(群本摩作磨)部也、(群本也下有卽)結羯磨(磨壽本作摩)印誦◇(梵字下壽本有惡字二字)字真言加持賢藏則(則壽本無)無病也。

脾中央大日如來也、般若菩薩也、佛部也。結五古(古群本作鈷)印誦◇(梵字下壽本有鍐字二字)字真言加持脾藏則(則壽本無)無病也。此五部加持則內之治方(方壽本作術)也、五味養生則外療(群本療作病)治(治壽本作持。而傍有治歟二字)也、內外相資保身命也、

其五味者

酸味者是柑子橘柚(柚下壽本有酢字)等也。

辛味者是薑胡椒高良薑等也。(群本無也)

甘味者是砂糖等也。又一切食以甘爲性也。(又以下九字壽本無)

苦味者(群本者下有是)茶青木香等也。

醎味者是鹽等也。

心藏是五藏之(之壽本無)君子也、?是苦(苦字壽本無)味(味下壽本有之字)上首也。苦味是諸味(味下壽本群本有之字)上首(首群本作味)也。因兹心藏愛此味。心藏興則(心以下四字壽本作以此味建立此藏七字)安諸藏也若人眼有病可知肝藏損也(群本也下有以)酸性藥可治之(群本之下有若)耳有病可知賢藏損也以醎(群本醎下有性)藥可治之。鼻有病可知肺藏損也以辛性藥可治之舌有病可知心藏損也。以苦性之(群本無之字)藥可治之口有病可知脾藏之損也。以甘性藥可治之。若身弱意消者可知亦(群本作又)心藏之損也頻喫茶則氣力強盛也。其茶功能并採調時節載左有六箇條矣。

一 茶名字(一以下四字壽本作一者叨名字章六字)

一爾雅曰檟苦茶(爾上群本有檟字。檟苦茶群壽兩本檟ハ苦茶ナリト牒ム似是)

一名茆(茆下群本有冬?二字注。▊注有按茆今本不見六字)

一名茗

早採者云茶。晚採者云茗也

西蜀人名曰苦茶(西蜀國之名也)又云成都府唐都(群本無都字)西五千里外。諸(外諸二字壽本作有此處一切七字)物美也茶亦(亦壽本作必。群本作又)美也

廣州記曰 臯盧(茶也)

一名茗

廣州宋朝南在五千里外。卽(外卽二字壽本作有此處三字)與崐崙國相近。崑崙國亦與天竺相隣(相近以下十一字壽本作并人竺相近五字)卽(卽壽本無)天竺貴物傳於廣州(傳以下四字壽本作生於此三字)依土宜美茶亦(群本作又)美也。此州無雪霜溫煖冬不著綿衣。是故茶味美也、(群本也下有茶字壽本有仍字)美名云臯盧也。(群本無也字)此州瘴熱之地也北方人到十之九厄。(厄群本作危)萬物味美故人多侵然者食前多(多壽本無)喫檳榔子(子下壽本有客人強多喫之六字)食後多(多壽本無)喫茶客人(人下壽本有來字)強多令喫爲不令身心損壞也仍(仍下壽本有貴重二字)檳榔子與茶極貴重(極貴重三字壽本無)矣。南越志曰 過羅(茶也)(也群本無。更有茗苦澀謂之過羅六字注)

一名茗

陸羽(羽壽本作州)茶經曰。 茶有五種名

一名茶(茶下群本有早取謂之四字注)二名檟(檟下群本有周公謂之四字注)三名蔎(蔎下群本有南人謂之四字注)四名茗(茗下群本有晚取謂之四字注)五名荈(加茆爲六)

魏王花木志曰茗(云々)(群本茗下有葉也二字)

二 茶樹形花葉形(二以下七字壽本作二者明樹形花葉形章九字)

爾雅註曰樹小似梔子木云(群本木下有葉其色白四字)桐君錄曰茶花(花群一本作葉)狀如梔子花其色白云云(群本無花其色白云云六字)

茶經曰 葉似梔子葉花白如薔薇也(也下壽本群本有云云二字。群本云々下有注云實如栟櫚蔕如丁香如胡桃)

三 茶功能(三以下四字壽本作三者明功能章六字)

吳興記曰烏程縣西有溫山出御茆云云(群本願注云按茶經茆作舜。壽本無云云二字)

是云供御也(也下壽本有君子召物皆名稱供御九字)貴哉(哉下壽本有茶乎二字。群本無貴哉二字。)宋錄曰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焉。(焉群本作云云二字。原本焉字傍有假名二不審)

廣雅曰其飲茶醒酒令人不眠云云(云下壽本有眠萬病之根源也無病不眠十一字)

博物志曰飲真茶令(群本令下有人字)少(少壽本作小)眠睡云云眠(眠下壽本有者字)令人昧劣也亦眠病也。(昧以下七字壽本作鈍根二字)神農食經曰 茶茗宜久服令人有(群本有下有力字)悅志云云

本草曰 ?味甘苦微寒無毒。服卽無瘻瘡(傍訓歟壽本左傍有訓)也、小便利睡少(壽本作小)去病(群本作疾壽本作痤)渴消宿食云云(群本無云云二字)一切病(病壽本作不豫二字)發於宿食々々(群本作云云。非也)消故無病也。(也下壽本有宿食三日五日食也八字)

花他(花他群本作華陀)食論曰 茶久食則益意思云云身心無病故。益意思(群本意思二字作思意二字)也。(身以下九字壽本無)

壺居士食忌曰 茶久服羽化。與韮同食令人身重云云(云字壽本無。而更有韮草此方無之韮之類也十字。群本願注云按茶經服作食。自作體。)

陶弘景新錄曰喫茶輕身換骨苦云云(群本無云云二字)脚氣卽骨苦也(也下壽本有脚氣妙藥何物如之哉九字)

桐(原作桐據壽本群本改)君錄曰 茶煎飲令人不眠。(眠下群本有云云二字)不眠則無病也。(也下群本有云云二字)

杜育荈賦曰 茶調神和內倦懈康除。云云(壽本無云云二字)內者五內也(五內也三字壽本無)五藏異名也(也下壽本有治五藏不和在茶而已又五內云也十四字)

張盂(盂群本壽本作孟)陽登成都樓詩曰芳茶冠六清(群本頭注云按茶 清作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兹土(土群本作物)聊(聊壽本作所)可娛云云六清者六根也(六以下六字壽本作六根清明云六清也八字)九區者漢地九州云也。區者城也。(城群本作城。壽本無區者城也四字。而有漢地九分立州今卅六群〔群恐郡字〕三百六十八州十六字注)茶生用菜苟字菜也、(茶以下八字壽本作生苟者生用菜。身安樂無病云也。苟則菜也。可娛者樂也廿三字。)

本草拾遺曰臯盧苦平依(依群本作作字)飲止渴除疫不眠(眠壽本作睡)利水道明目生南海諸山中。南人極重之(云々)(群本無云云二字)除溫疫病也南人者廣州等人也此州(廣州以下至此州七字壽本作廣州之洋有孤絕之島稱曰海南。又云廣南也。又近近有多洲渚。此等皆稱日南也。今南人卽是等也。廣州卽四十二字。)瘴熱地也瘴(此方赤蟲病云也〔群本無也字〕)唐都人補受領(補受領壽本作知州二字)到此地十之九不歸。(歸下壽本有北方二字)食物美味(喫下壽本有食字)而難消故多食檳椰子喫茶。若(若壽本無)不喫(喫下壽本有多食二字)則侵身(身下壽本有藏不存百之一也。無寒之地故十二字)也日本國大寒之地故無此難。尚南方熊野山夏不參詣。爲瘴熱之地故也

天台山記曰茶久服生羽翼云云(壽本云云二字作是字)身輕(輕下壽本有而可飛三字)故云爾也

白氏六帖茶部曰 供御云云非卑賤人食用也。(非以下七字壽本作非百姓下人所宜故貴重而如此云也十五字)白氏文集詩曰 午茶能散睡云云(睡群本作眠)午者食時也。茶食後喫故云午茶也食消則無眠也。(食以下六字壽本無。眠群本作病。)

白氏首夏詩曰 或(或原本作惑。今據群本。壽本無。)飲一甌茗。云云甌者茶盞之美名也。口廣底狹也。爲不令茶(茶下壽本有▊字)久寒器之底狹深也。小器名也。(也下壽本有淺▊▊茶非也六字)

又曰 破眠見茶功云云喫茶則終夜不眠。而明日(日群本作目壽本無明日二字)不苦身矣。

又曰 酒渴春深一盃(盃群本作盂)茶云云飲酒則喉乾引飲也。(也字壽本無)其時唯可喫茶。勿飲他湯水等。飲他湯水等必(等必二字壽本無)生種種病(也上壽本群本有故字)也。

四 採茶時節(四以下五字壽本作四者明採茶時節章八字)

茶經曰 凡採茶在二月(二月下壽本群本有三月二字)四月之間云云(云云二字壽本作也一字)

宋錄曰大和七年正月吳蜀貢新茶皆冬中作法爲之。詔曰所貢新茶宜於立春後造云云意者冬(冬下壽本有中字)造(造下壽本有則字)有民(民壽本作百姓民下群本有之字)煩故也自此以後皆立春後造之。(之字群本無。之下壽本有過之二字)

唐史曰貞元九年春初稅茶(茶下群壽兩本俱有云云二字)茶美名云早春又云牙茗此儀(儀群本作義)也。宋朝比(比群本作此壽本作此比二字)採茶。作法內裏後菌有茶園。元三之內集下人入茶菌中言語高聲徘徊往來(來下壽本有終日二字)則次之日茶芽(芽字群本壽本無)一分二分萌以銀(銀群本作錄)之鑷子(鑷子壽本作毛拔)採之。而後作?(?群本作蠟。壽本無)茶。一匙之直及千貫矣。

五 採茶樣(五以下四字壽本作五者明採茶樣章七字)

茶經曰雨下不採茶。雖不雨而亦(亦群本作又字。壽本無)有雲(雲下壽本有亦字)不採。不焙不蒸。用力弱故也。

六 調茶樣(六以下四字壽本作六者明調樣章六字。原本作茶調樣今據群本。)

見宋朝焙茶樣。則(則壽本無)朝採。卽蒸。卽焙之。懈倦怠慢之者不可爲事也。焙棚敷紙。紙不惟樣(樣壽本作許)誘火(火下壽本有入字)工夫而焙之。不緩不急(急群本作怠)竟(竟壽本作終)夜不眠夜內可焙畢也卽(可以下五字壽本作焙上二字)盛好瓶以竹葉堅封瓶口不令風入內。(封以下八字壽本作閇一字)則經千(千群本壽本作年)歲而不損矣(矣下壽本有欲採時人夫并食物炭薪巨多割置而後採之而已廿字)

已上末世養生之法、如斯。(已上字壽本作右。法下同有記錄二字) 抑我國(國下壽本有醫道之三字)人不知採茶法。故不用之。還譏曰非藥云云。是則不知茶(茶下壽本有之字)德之所致也。(榮西)在唐之昔。見貴重茶如眼有種語不能具注給忠臣(給忠臣三字壽本作帝王有忠臣必給茶八字)施高僧(施高僧三字壽本作僧說妙法則施茶七字)古今儀(儀群本作義)同。(壽本作今昔同儀)唐醫云。若不喫茶人失諸藥効不得治痾。心藏弱故也。庶幾末代良醫悉之矣。(唐醫以下至之矣卅字壽本作式只在茶之法。若不喫茶昔諸藥無効。心藏弱故也。庶幾末代上中下諸人悉之。今依仰撰之後不可添削矣四十二字。)

喫茶養生記卷下始(卷下群本有之字。始字壽本無。)

入唐前權僧正法印大和尚位榮西錄(前以下十字壽本作律師二字。位字群本無。)

第二遣除鬼魅門者。大元帥大將儀軌祕鈔曰。末世人壽百歲時四衆多犯威儀不順佛教之時國土荒亂百姓亡喪。于(于壽本作之)時有鬼魅魍魎。亂國土惱人民致種種之病無治術。醫明無知藥方無濟。長病疲極無能救者。爾時持此大元帥大將心呪念誦。(誦下群壽兩本有者字)鬼魅退散衆病忽然除愈。行者深住此觀門修此法者少加功力必除病。復(復下壽本有依字)此病祈三寶(祈三寶壽本作三寶祈請)無其驗。則人輕佛法不信臨爾之時大將還念本誓致佛法之効驗。除此病還(群本無還字)興佛法。特加神驗仍至得果證。(略鈔)以之案之近年(年群本作歲)以來之病相卽是也。(也下壽本有卽彼儀軌有印術而已。榮西恆得此意治之多有驗矣廿一字)其相非寒、非熱、非地水、非火風是故近比(群本作頃)醫道人多謬矣。卽病相有五種若左。(卽以下八字壽本無。)

一 飲水病(一下壽本有者字)

此病起於冷氣。(冷氣二字壽本作喫濃味則以鹽味爲厄九字)若服桑粥則三五日必有驗。永忌薤蒜蔥勿食矣鬼病相加故佗(佗原本似仵。今從群本)方無驗矣、以冷氣爲根源耳、服桑粥、無百之一不平復矣、(忌薤是〔鬼病以下全文壽本還增故作鬼病必惡葷腥耳。〕)

二 中風手足不從心病(二下壽本有者字)

此病近年以來衆矣(近至矣六字壽本無)亦(亦原本作赤。群本作又。壽本無。今改亦。)起於冷氣等。(等壽本作濕氣)以針炙出血(出血壽本無)湯治流汗(流汗壽本無)爲厄害(害壽本無)永却火忌浴、(永以下五字壽本作若不近火不浴湯七字)只如常時(常時壽本作平體時三字)不厭風、不忌食物漫漫服桑粥桑湯漸漸平復無百一厄。若欲沐浴時煎桑一桶可浴。三五日一度浴之、莫流汗是第一妙治也。若湯氣入流汗則必成不食病故也、冷氣水氣溫氣此三種治方若(群本作如)斯。尚又加鬼病也、(漫漫以下全文壽本作漫漫治則漸平復。是又服桑粥桑湯。若欲沐浴時煎桑湯行水一桶二桶。三五日一度浴之。浴時不垂汗是治方也。若湯氣上則必不食故也。)

三 不食病(三下壽本有者字)

此病復(復壽本無)起於冷氣(冷氣壽本作濕氣)好浴(好浴上壽本有好火二字)流汗向火(流以下四字壽本無)爲厄。夏冬同以涼身爲妙術。又服桑粥(粥下壽本有桑字)湯。漸答(答群本無)漸平愈。若欲忩(忩群本作忩)差炙治湯治彌弱(弱壽本作增)無平復矣。

已上三種病、皆發(發壽本作起)於冷氣故、同桑治(故以下四字壽本無)是(是壽本作又)末代多(多壽本無)鬼魅所著故(故壽本作也)以桑(桑下壽本有木字)治之。桑下鬼類不來。又仙藥上首也(桑下至也十二字壽本作必有効三字。)勿疑矣。(矣壽本作々々二字)

四 瘡病(四下壽本有者字)

近年以來(近以下四字壽本無)此病發於水氣等雜熱也(等以下四字壽本作冷氣而三字)非丁(群本作疔)非癰。然(非丁以下五字壽本作非癰丁等之惡瘡七字)人不識(識壽本作知)而多悞矣。但自冷氣水氣發故(但以下八字壽本作但起於冷氣故六字)大少(少壽本群本作小)瘡皆不負火。依此(依此二字壽本作因不負火四字)人皆疑爲惡瘡尤愚也

炙則得火毒卽腫增火、毒無能治者、大黃寒水寒石寒爲厄依炙彌腫、依寒彌增、可怪可斟酌。若瘡出則不問強軟。不知善惡。牛膝根擣絞以汁傅瘡乾復傅則傍不腫。熟破無事。濃汁出付楸葉。惡毒之汁、皆出、世人用車前草尤非也、永忌之。服藥粥藥湯五香煎。若強須炙。依方可炙之。謂初見瘡時、蒜橫截、厚如錢厚、付瘡上。艾堅押、如少(少群本作小)豆大、炙蒜上蒜焦可替、不破皮肉爲祕方及一百狀(群本作壯)卽萎火氣不答必有驗、炙後傅牛膝汁并可付楸葉。尚不可付車前草。付則傍腫依不出惡汁故。日本多用車前草不識藥性故也。可忌可忌(第二可忌群本作云云)又有芭蕉根神効矣(皆瘡妙藥〔藥下群本有也字〕)

(炙則以下全文凡十二行壽本有少差如左。近年以來。瘡大小俱炙則腫增。腫增則無治也。火毒無能治者故也。水寒石寒爲厄矣。決定應死之業何依炙可活。不定業雖不炙何死哉。不炙活者多。炙活者少。尤可斟酌。若瘡出則不問強軟。不知善惡。牛膝根擣絞以汁付瘡。乾又付則不腫傍。只瘡許腫熟破無事矣。是服桑粥桑湯。兼服五香煎矣。)

五 脚氣病(五下壽本有者字)

此病發於夕之食飽滿。(滿下壽本有若字)入夜而飽(而飽壽本作食一字)飯酒(飯酒群本作酒食)爲厄午後不飽食爲治方。(午後以下八字壽本無)是亦(亦壽本群本作又)服桑粥桑湯(湯下壽本有又服二字)高良薑(薑下壽本有并字)茶。奇特養生妙治也。(奇以下七字壽本作爲妙治矣四字)新度醫書云。患脚氣人。晨飽食。午後勿飽食等云云。長齋人無脚氣是此謂也近比(比群本作頃)人萬病稱脚氣尤愚也、可笑哉。呼病名而不識病治爲奇爲奇、(近比以下全文凡二行壽本無。第二爲奇群本作云云)

已上五種病皆末世鬼魅之所致也然(群本無然字)皆以桑(桑下壽本有木字)治事(事壽本作之)者頗有于受口傳唐醫矣、(頗以下九字壽本無。)亦(亦群本作又)桑樹是諸佛菩提樹。擕此木天魔猶以不競。況諸餘鬼魅附近乎。今得唐醫口傳治諸病、無不得効驗矣。近年以來人皆爲冷氣侵故、桑是妙治方也、人不知此旨。多致夭(致夭群本作□大)害。瘡稱惡瘡。諸病號脚病。(病壽本作氣)而不知所治。最不便。近年以來五體身分病(病字傍恐誤)皆冷氣也、其上他疾相加。得其意治之、皆有驗。今脚病(病群本作痛)非脚氣是又冷氣也、桑牛膝高良薑等。其良藥也。桑方註在左。

(亦桑以下全文凡七行壽本頗異如左。桑樹是過去諸佛成道之靈木也。以此樹爲乳木護摩時鬼魅悉退散馳走。又患災法相應木也。桑樹下鬼魅不來。是故此樹爲萬病之藥也。若人携。此木爲念珠爲杖爲枕天魔尚以不得便。況諸餘下劣鬼魅附近乎。是以榮西以此木治諸病無不得効驗矣。有情人察之。近年以來病皆爲冷氣侵故。桑是第一之治方也。人不知此旨多致夭害。瘡稱惡瘡。諸病稱脚病。竝是惡。附高大之名不知所治。尤不便事。惡瘡無藥脚病無治。故云惡也勿就矣。脚病無治者近年痛脚則冷氣故也。不用冷氣故脚病不可平癒。惡瘡無藥者近年以來無惡瘡。只是冷氣雜熱故。今名惡瘡則無治方也。因名得力增氣勢故也。▊以桑木治之自得其驗矣。桑方在左注之。)

一 桑粥法

宋朝醫曰桑枝如指。三寸截、三四細破黑豆一把俱投水三升(灼料〔灼群本作炊〕)煮之、豆熟桑被剪、(群本剪作煎)卽却桑加米依水多少計米多少作薄粥也、冬夜鷄鳴期夏夜夜半初煮。夜明卽(群本無卽字)煮舉。空心服之。不添鹽每朝勿懈久煮爲藥也朝食之則其日不引水不醉酒身心靜也信必有驗。桑當年生枝尤好根莖大不中用桑粥摠衆病藥別飲水中風不食之良藥(藥下群本有也字)

(宋朝以下全文凡六行壽本如左 黑豆一把。桑枝口一寸長三寸。〔若納指許可計〕細破與豆俱入水三升〔炊料〕煮之。豆桑破煎卽取木加米一把。隨水多少煮浮粥也。冬夜鷄鳴之期夏夜半以前初煮。夜明卽煮畢空心服之不副鹽。少分服後含御菜也。每朝無懈。久煮爲藥頓煮非藥。若無効可知不熟煮也。朝食之其日不引水不醉酒。身心靜也。信心有驗矣。竪粥無効。但不似餘物也。〔桑當年生枝粥煎共彌妙之無者亦不▊之〕)

一 桑煎法(桑煎法群本在服桑木法後)

桑枝二分許(群本作計)截燥之。木角燋許燥可割置。三升五升盛袋久持彌好乎、臨時水一升許木半合許、入之煎之服之。或(或原本作惑。今據群本)不燥煎服無失、生木復(復群本作又)宜。新度醫書云。桑水氣。脚氣。(脚氣群本無)肺氣。風氣。癰腫。遍體風庠。乾燥。四肢拘攣。(拘攣原本似物攣今依群本改)上氣。眩暈。咳嗽。口乾等疾皆治之。常服消食利少(群本少作小)便輕身聰明耳目。(云云)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云云)。就中飲水不食中風。最祕要也。

(此章壽本如左 截桑枝如雙六截破燥之。木角燋許燥之割置。三升五升可盛袋歟。久持彌好乎。臨時水一升許入木半合許煎之服之。或不燥而煎服無失。生木又不苦矣。水氣脚氣癰腫風氣皆治矣。)

一 服桑木法(服桑木法群本在桑煎法前)

鋸截(鋸截壽本作以鋸截之四字)屑細以五指撮(撮壽本作取)之。投美酒飲之。女人血氣(氣下壽本有又字)能治之身中腹中萬病無不差。是仙術也(是以下四字壽本作仙術在之)不可不信矣。恆服得長壽無病也(恆以下八字壽本無)

一 含桑木法

如齒木削之、常含之口舌齒并無疾口常香。諸天神愛樂音聲。魔不敢附近。末代醫術何事如之哉、以土下三尺入根彌好。土上頗有毒。若口喎目喎皆治矣。世人皆所知也。土際有毒故、皆用枝也。

(此章壽本少差如左。如齒木削之。常口含之。口無病齒無失。口常香。魔不附近。末代醫術何事如之哉。以根作彌好。土下三尺入者妙也。土上自有毒。土下個無毒矣。口咼目咼皆治直也。人皆所知也。)

一 桑木枕法

如箱造(造下壽本有之字)可用枕。枕之則無頭風。不見惡夢。鬼魅不附近。目明乎、功能亦(亦壽本無)多矣、(矣壽本作不能註過之)

一 服桑葉法

四月初採影干、秋九月十月(十月壽本無)三分之二落、一分殘枝採又影干、(干下群本有和合二字)末一如茶法服之、腹中無疾。身心輕利。夏葉冬葉等分以秤計之。是皆仙術而已、

(此章又影干以下壽本同一葉可惜)

一 服桑椹法

熟時收之日乾爲末。以蜜丸桐子大。空心酒服四十丸每日服、(群本服下有之字)久服身輕無病、是皆本文耳。(日本桑頗力微)

一 服高良薑法

此藥出於大宋國高良郡。唐土契丹。(契丹原本作熱舟據群本改)高麗同貴重之。末世妙藥只是許(群本許作計)也。治近比(群本比作頃)萬病必有効。卽細末、一錢投酒服之。斷(原作折據群本改)酒人以湯水粥米飲服之、又煎服之皆好乎。多小(群本小作少)早晚答以爲期、更無毒。每日服齒動痛腰痛。肩痛。腹中萬病皆治之。脚膝疼痛。一切骨痛一一治之。捨百藥而唯茶與高良薑服無病(云々)近年冷氣侵故也、治試無違耳

一 喫茶法

極熱湯(群本湯下有以字)服之、方寸匙二三匙多少隨意。但湯少好。其又隨意(云々)殊以濃爲美。飯酒之(殊以下八字群本無)次。必喫茶消食也。引飲之時。唯可喫茶飲桑湯。勿飲他湯。桑湯茶湯不飲則生種種病。茶功能上記畢、此茶諸天嗜愛故供天等矣、勸孝文云。孝子唯供親(云云)是爲令父母無病長壽也。(也以上十八行壽本爾。)宋人歌云。疫神捨駕禮茶木。(云云)本草拾遺。云。止渴除病(詳本病作疫)(云云)貴哉。茶乎、上通諸天境界下資人倫矣。諸藥各爲一種病之藥。茶能爲萬病藥而已。(云云)

(宋人歌以下全文壽本有少差如左。宋人歌云。疫神捨駕禮茶水。是故本草拾遺云〔文之名也〕止渴除疫云云。貴哉茶乎。上通神靈諸天境界。下資飲食侵害之人倫矣。諸藥唯主一種病。各施用力耳。茶爲萬病之藥而已。)

一 服五香煎法

一者 青木香(一兩) (壽本云其性苦辛)

二者 沈香(一分) (壽本云其性苦辛)

三者 丁香(二分) (丁下群壽兩本有子字。又壽本云其性苦辛)

四者 薰陸香(一分) (壽本云其性苦辛)

五者 麝香(少少) (少少群本作少一字。少少下壽本有大熱故不多加也七字。次云其性苦辛)

右五種各別末後和合。每服一錢沸湯和服。五香和合之志。爲令治心藏也、萬病起於心故也、五種皆其性苦辛、是故心藏妙藥也、榮西昔在唐時、從天台山。到明州時六月十日也。天極熱人皆氣絕。于時店主丁子一升水一升半許久煎二合許與榮西令服之而言、法師遠涉路來、汗多流。恐發病歟、仍令服(服下群本有之字)也。(云云)其後身涼清潔。心地彌快矣。以知大熱之時涼、大寒之時能溫也、此五種隨一有此德。不可不知矣、

(右五種以下全文壽本有參差如左。右五種同時和合。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或煎服其用弱〔不末只煎〕五香和合之志爲令服青木香也。或只青木香服之意治心藏也。榮西昔在唐時。從天台山到明州時六月十日也。天極熱人皆氣絕乎。于時店主取銚子盛十子〔十子恐丁子〕八分。卽添水滿銚子良久煎之。不知何要乎。煎了茶盞之大滴入。持來與榮西令服。偁。法師天熱之時遠涉路來。汗多流。恐有不快。仍與令服也云云。▊令炊▊一升水一升一半歟。煎只二合許也。其後身涼心地清潔也。以知大熱之時能涼。大寒之時能溫也。此五種隨一有此德。不可不知矣。冬月到亦同前。云云。五香煎德與茶同。仍可服也。五香不整足者隨一可服歟。)

已上(已字群本無)末世養生法聊得感應記錄畢、是皆非自由之情以此方治近比諸病無相違乎、諸方中桑治方勝。是因爲仙藥也、本草云。煎桑枝服療水氣等。(云云前出之)取要言之、服茶服桑之後、諸藥服用、必有効驗。仙經文先出舉、此等記錄皆有稟承于大國乎、若不審之輩、到大國詢問無隱歟。今爲利生謹錄上。後時不改矣、

(已上以下全文壽本參差如左 已上末世養生記。蒙佛加被一一記錄畢。是唯依大國口傳。非自由之情。以此方治諸病。見之無相違乎。抑桑木是仙藥也。仙人有二種仙人。一苦行仙。二服藥仙也。苦行仙者斷食味。服一米一粟等久活命。服藥仙者。服種々藥以久保命。其中服桑木仙能久保也。上件桑治方勝諸方。是依爲仙藥也。本草云。煎桑枝服療水氣肺氣脚氣癰腫兼風氣。常服療遍體風痒乾燥又治。眠暈歟又消食利小便身輕耳目聽明。令人光澤。又療口乾矣。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則不服云云。先服桑煎後服諸仙藥。以知桑是又仙藥之上首乎。茶與桑竝服。貴重無高下。二俱仙藥之上首。養生之妙術而已。此等記錄皆有所又稟承在大國乎。不春之▊到大國詢之。無隱歟。今依仰之旨錄上。後時不改章矣。)

喫茶養生記卷下(群本下字下有終字)

此記錄後聞云。(云群本作之)喫茶人瘦生病(云云)此人不知己所迷。豈知藥性自然用哉、復於何國何人喫茶生病哉、若無其證者、其發詞空口引風徒毀茶已(已群本作也)無半錢利。又云高良薑熱物也。(云云)是誰人咬而生熱哉、不知藥性。不識病相。莫說長短矣、(此後聞記壽本無)

寫本云

寬喜元年(己丑)六月十七日午時從南無佛戲笑時歌詠時鬬諍時人作祭時(已上四時也)

永仁五年六月十九日於磯長僧坊中房二階書寫畢

宗明

爲利益衆生也此書御覽人人必必唱念佛十遍廻向法界衆生自他同成無上道矣

承元五年(辛未)正月三日無言行法之次酉染筆謹書之

權律師法橋上人位榮

右喫茶養生記以白蓮社空阿藏本書寫遂一校畢

喫茶養生記

壽本 鎌倉扇谷壽福寺藏 南北朝頃寫

承元五年正月三日榮西初稿本

((校訂史料綱篡掛影寫本用))

群本 群書類從第三百六十八

建保二年正月日榮西再治本

原本 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藏

永仁五年六月十九日寫本 ((再治本))

一 本文永仁本基他本校訂

二 句讀送假名一永仁本但句讀新加所

永仁本存

新加

本書校訂關殊橋本進吉君助力得謹謝

高楠順次郎識

观自在茶禅研习社

茶修不走歧路吃茶体悟无生

24节气养生茶会五行茶疗茶会

止观茶道峨眉茶道

茶书评论禅茶公案茶道养生

系统教授茶道调身、调息、调心法系统教授各类茶会行茶流程

弘道益物自利利他

社长:邬尚师

课程代理合伙人招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qblsw.com/jbzs/1136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桥本氏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