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卵巢刺激与女性恶性肿瘤发生201
文章编号:—()05——03
控制性卵巢刺激与女性恶性肿瘤发生
卢娜,师娟子
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志码: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不孕症患者比例逐年攀升,目前已高达6%~10%。辅助生殖技术是目前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技术,其中控制性卵巢刺激技术的
完善和发展大幅提高了卵母细胞的获取数量,但该技术也存在诱发生殖系统激素依赖性肿瘤的可能,所以,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存在的长期安全性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议,探索其对女性生殖系统尤其是对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否存在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1控制性卵巢刺激与卵巢恶性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位居各类妇科肿瘤首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未产、不孕等均为卵巢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口服避孕药和多次妊娠哺乳等由于抑制排卵减少卵巢上皮细胞的损害被认为具有保护作用。对于控制性卵巢刺激可能诱发卵巢恶性肿瘤的机制,学者们有多种推测:
①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可能导致一个排卵周期中多次排卵,致使卵巢上皮组织发生反复损伤与修复,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②促性腺激素的使用会加速卵巢上皮组织的增殖分化,使恶变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③超促排卵药物的使用会产生高促性腺激素环境,增加了激素依赖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但是,至今为止,并没有大样本的临床数据证实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会增加卵巢癌的患病风险。丹麦一项纳入例不孕症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在平均随访年限达16年的过程中,共发现例卵巢癌患者,其数据表明控制性促排卵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氯米芬、绒促性素及GnRH受体激动剂)的使用,均未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另一大样本的系统综述纳入了例不孕症女性,共包括1个队列研究及11个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个队列研
究及7个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与正常对照组女性相比,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并没有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同样,一项来自美国例的随访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
2控制性卵巢刺激与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为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不孕症患者本身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就较正常有生育史的女性高1倍,尤其是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症。排卵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由于雌激素的长期作用,缺乏孕激素的对抗和调节,子宫内膜易引起增生和癌变。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促排卵药物的使用不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一项纳入了例不孕症患者,随访时间长达26年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单用氯米芬或促性腺激素,或两者联合使用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与正常人群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口J。一项包括9个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例不孕症女性的Meta分析,统计了76例卵巢癌,18例子宫内膜癌及例宫颈癌,同时排除了不孕症本身的影响。该研究显示控制性卵巢刺激并未使患者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等肿瘤发生率增加Ho。因此,目前研究证据表明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并不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3控制性卵巢刺激与乳腺癌
乳腺癌作为另一类激素敏感的肿瘤,近几十年来已发展成为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外源性及内源性的雌孕激素水平均显著影响乳腺癌的发生。专家的理论推测认为,在辅助生殖技术的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雌激素的低水平(降调过程)及随后的迅速骤升会使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然而,截至目前,多个大样本临床研究得出的数据显示,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并未增力I[ISL腺癌的风险。年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在随后的平均随访年限21年的过程中,不论与正常女性或是与未接受促排卵治疗的不孕症女性相比,控制性卵巢刺激均未增加不孕症患者乳腺癌的发病率,且与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促排卵药物的种类或不孕原因无明显联系。在体外受精(IVF)助孕治疗后的20年及更长年限中并未发现乳腺癌的发生有增长的趋势。经历7个及以上IVF周期的患者与只经历1~2个周期的患者相比,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同时,第1周
期卵巢低反应的患者被认为有着较低的乳腺癌患病风险。与未产妇相比,经产妇尤其是初产年龄在35岁以上者有着更高的罹患乳腺癌的风险∞o。另一项来自丹麦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在例研究对象中共有例女性患乳腺癌,其中例患者曾使用过促排卵药物,但并未发现促排卵药物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相关性。6J。目前的Meta分析也均未发现促排卵药物与乳腺癌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接受IVF治疗的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乳腺癌的发病率并未有显著差异。
4控制性卵巢刺激与其他系统恶性肿瘤
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促排卵药物与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相关性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大家也将中科白癜风国庆专家会诊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 上一篇文章: 怀孕病例
- 下一篇文章: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