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盐安全长期受美国误导
年8月13日,慕盛学起诉国家卫健委,要求“公布食盐过量添加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实验报告”一案开庭。
为防止加碘盐吸潮结块,需要添加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抗结块效果最好,价格最低,但也是相对毒性最大、安全性最低的,而且加热℃的时候会分解出剧毒的氰化钾,特别是在酸性条件下会降低分解温度。
美国用的是硅酸钙、硅铝酸钠等。国外只在餐桌盐上少量使用亚铁氰化物。
卫生部从年起将亚铁氰化钾作为中国唯一的抗结剂,在年还把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的国家标准限额从5毫克/公斤改为10毫克/公斤(以亚铁氰根计),超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最大值,但是从未提供任何有关安全性的实验研究报告。
多年来,慕盛学致力于公共安全问题,尤其是质疑卫生部在食盐中强制全民过量添加碘酸钾,以及过量添加亚铁氰化钾。
卫生部未能拿出试验证据说明碘酸钾的安全性,但不得不几次少量下调了碘酸钾的添加量,不再规定买非碘盐需要医生处方的政策。
慕盛学于年6月10日给国家卫健委发信,要求公布有关亚铁氰化钾安全性试验报告。
国家卫健委7月8日回复称“你申请公开的内容属于行政执法案卷信息,不予公开。”
慕盛学于年12月23日把国家卫健委告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国家卫计委拿不出安全性实验数据,也找不到相关资料,年4月24号回复居然让慕盛学自己去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查资料。
可见,当初在制定这一政策时,并没有像某些专家说的“经过很多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
多年来,慕盛学老先生不断揭露中国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的重大问题,包括非典真相、食盐强制加碘酸钾、食盐过量添加亚铁氰化钾、转基因安全等等。
补碘争议并非中国独有科学监测是根本
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全球卫生系教授乔纳森介绍,目前中国国内因为补碘导致的争议,在不少国家都曾出现过。
瑞士从年开始补碘,是国际上最早通过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国家之一。从那以后的50多年间,瑞士国内有关补碘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起初,监测发现,食盐加碘后人群碘营养仍然不足,于是不断增加盐碘浓度。后来又发现,碘致甲亢发病率上升,又开始下调盐碘含量。
在印度,关于碘盐防病的争议于年达到高潮。迫于民间压力,政府于当年取消了禁止销售非碘盐的政策。之后几年,碘缺乏病在各地开始出现。年,印度政府重新禁止销售非碘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方案司司长阿里沛说,补碘过程中导致部分人群出现碘过量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关键是政府要建立一套持续的消除碘缺乏病的机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补碘方案。在碘缺乏地区,摄入适宜量的碘是公认可保障智力正常发育和维持甲状腺正常功能的最经济和简便有效的办法。对人群的碘摄入量和盐碘含量没有进行充分的监测,则可能发生碘致性甲亢和其他副作用。但通过持续的监测和质量保证,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避免”。
《健康报》(年10月13日2版)发表文章《科学补碘急需“中国数据》
(4)海南强制全民补碘的工作迟缓,美国人帮助解决
联合国儿基会碘缺乏病理事会主席凌节生先生等曾多次去海南指导工作
据海南省人民政府网址报道:
“我省小盐田多,私盐泛滥,碘盐普及率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情况,也引起联合国儿基会官员的重视
在年至年,联合国儿基会碘缺乏病理事会主席凌节生先生曾多次来海南,了解和实地考察海南防治碘缺乏病工作。凌主席回北京后,给时任总理朱镕基写了信,反映海南碘缺乏病和地方小盐田的问题。朱总理将此信批转卫生部和中国盐业总公司。年4月,联合国儿基会官员,叶雷博士和萨巴女士来海南考察后,还向省政府分管的副省长反馈了考察情况,建议省政府对整治地方小盐田给予重视。
中国·海南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诊治专家共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