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特辑专家教您如何科学防癌
今天是年2月4日,一年一度的世界癌症日。世界癌症日由国际抗癌联盟(UICC)于年发起,活动时间定于每年的2月4日,这一天的设立也标志着全球共同攻克癌症的决心与期盼。
权威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万,平均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每10秒钟就有1人确诊,每年因癌症死亡的病例接近万。环境污染、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压力大等因素使得癌症低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也越来越谈“癌”色变。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来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年的15万人次体检大数据,一起来看看哪些癌症最常见,该如何预防?
癌症和肿瘤有区别吗?
一般情况下,癌症和肿瘤这两个词可以通用,但如果一定要纠结的话,它们之间还是略有区别的。肿瘤的关键词是“固体”,而癌症的属性是“恶性”,所以恶性固体肿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属于肿瘤,良性肿瘤不是癌症,您弄明白了么?
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的话:癌症=恶性肿瘤+血癌,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不存在所谓的良性癌症。
科学防癌,
专家教您应该这么做!
年,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恶性肿瘤检出情况如下:
(一)甲状腺癌
年,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甲状腺癌的检出例数最多,高达例。甲状腺疾病是福建地区的高发疾病,因而建议福建地区人群重视甲状腺的每年定期筛查。
1.常见症状
大部分甲状腺癌不会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症状,不易为人察觉。当发现甲状腺局部肿大或颈部摸到硬块,且肿块日渐增大时,则可能罹患甲状腺癌。
注意:检查颈部是否有肿大或硬块,是否有声音沙哑、吞咽困难、体重减轻、呼吸困难或胸部不适等症状(肿瘤可能压迫喉咙神经、食道或气管),如果出现上列症状,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2.预防措施
①避免碘摄入过量,避免过多食用海带、紫菜、海蛤等海鲜及碘化食盐;
②尽量避免应用雌激素,因为它对甲状腺癌的发生起着促进作用;
③保持精神愉快,积极锻炼身体;
④如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瘤等甲状腺增生性疾病,医院甲状腺外科进行规范治疗,每半年复查1次甲状腺彩超,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以明确其良恶性。
(二)肝癌
年,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肝癌的检出例数为98例,仅次于甲状腺癌。肝癌的恶性度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患者出现不适后症状就诊时常常已经是晚期了,因而肝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1.危险因素
①肝炎:乙肝、丙肝与肝癌的关系最为密切,约20%的乙肝患者可能转变为肝硬化进而引发肝癌。丙肝引起肝癌的几率更大。
②黄曲霉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生、黄豆等谷物发霉后会产生黄曲霉素,这种物质已被证明是强致癌物,如果经常进食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很可能引起肝癌。
③水污染:如果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或微生物含量过高,长期饮用这些被污染的水也可能导致肝癌。
④饮酒:饮酒并不是致癌的主要因素,但是长期、过量饮用高度烈性酒可能会引发酒精性肝硬化,进而导致肝癌。
2.预防措施
①注意饮用水卫生,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确保乙肝疫苗的接种;
②避免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避免食用发霉的花生、玉米、大豆等食物;
③戒烟限酒,不喝烈性酒或劣质酒,必要时戒酒;
④避免食用含有大量亚硝胺的食物,如酸菜、咸菜、咸鱼、香肠等;
⑤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应每半年到1年定期复查肝功全套、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定量+甲胎蛋白异质体、肝脏彩超、肝纤维化检查等以监测病情。
(三)乳腺癌
年,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乳腺癌的检出例数为64例,仅次于甲状腺癌和肝癌,位居第三。建议2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定期检查乳腺以排查乳腺疾病,常见的检查手段有:乳腺彩超、乳腺钼靶(建议40岁以上女性选择)、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检查(ABVS)。
1.五大常见症状
①乳房肿块:多出现在单侧乳房,质地较硬,增大较快,可以活动;如果侵及胸肌或胸壁,则活动性差或固定。
②皮肤改变:乳腺癌侵犯皮肤会造成皮肤的特异性改变,用桔皮来比喻最形象。
③乳头改变:肿瘤侵犯乳头会造成乳头内陷。如果肿块较大,会造成一侧乳房肿大,使得两侧乳头不能保持同一水平。
④乳头溢液:随着乳腺癌的发展,可出现乳头血性或浆液性溢液。
⑤浅表淋巴结肿大:如果发现腋窝、锁骨上出现淋巴结肿大,尤其质地较硬、活动性较差(也可为活动性)者,应怀疑乳腺癌可能。
2.预防措施
①提倡优生优育、母乳喂养,初产年龄宜在35岁以内;
②不提倡使用含雌激素的产品丰乳;
③戒烟限酒,必要时戒酒;
④减少咖啡、可可、巧克力的摄入,多吃粗粮杂粮和新鲜蔬果,以大豆类、玉米、食用菌类、海藻类、大蒜、西红柿、橘类和浆果类水果为最佳;
⑤控制减肥,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每周不少于4小时,锻炼的形式可以选择散步、游泳、打羽毛球等。围绝经期女性经常锻炼身体可使乳腺癌患病率降低约60%。
结语
癌症虽可怕,但随着医学的进步,目前已有大约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可以治愈,而剩下的1/3也可以通过规范的治疗来控制病情!因此,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针对性体检,发现异常结果及时处理,通过完善的自我健康管理,远离癌症,让我们不再谈“癌”色变!
甲胎蛋白(AFP)
检查意义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敏感、特异的肿瘤标志物,适用于大规模普查。
正常参考值
成人血中的甲胎蛋白主要由肝细胞产生,含量极微,一般不超过20ng/ml。因此,AFP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小于20ng/ml。
偏高的原因
①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常明显升高,但不能作为确诊肝癌的依据,应结合其他化验与影像学检查。
②急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急性肝炎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后,在恢复期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新生的肝细胞会产生甲胎蛋白,从而引起甲胎蛋白明显升高,但升高的程度不如原发性肝癌,此时要进行甲胎蛋白定量检测,动态观察甲胎蛋白水平。一般而言,在肝细胞再生后,随着肝功能的恢复,甲胎蛋白会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③其他肿瘤的肝转移:其他肿瘤转移到肝脏后也会导致血清甲胎蛋白升高。
④睾丸、卵巢、腹膜、恶性畸胎瘤以及其他消化道肿瘤。
温馨提示
抽血前无需空腹。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膏方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 下一篇文章: 猪魏氏梭菌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