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
IBDV在宿主体内主要分布在法氏囊和脾脏,其次是肾脏。病毒血症期间也会存在于血液和其他脏器中。
目前已知IBDV有两个血清型,即血清I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II型(火鸡源性毒株)。
血清I型毒株可分为6个亚型(包括变异株)。这些亚型毒株在抗原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亚型间的相关性在10%--70%,这种毒株之间的抗原差异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IBDV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强。耐干燥,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天以上。病毒耐热、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70℃才能灭活。耐酸不耐碱,可用碘制剂、0.2%的过氧乙酸、5%的漂白粉、20%的石灰乳进行消毒。
流行病学
IBDV的自然宿主仅为鸡和火鸡。
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分泌物、排泄物(病鸡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
转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污染病毒的蛋壳,经眼结膜也可传播。
易感鸡群: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3—6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季居多。
本病发病率高(可达%),死亡率不等(5%--80%)。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2—3天,易感鸡群感染后突然发病,病程为1W左右。病鸡死亡曲线呈尖峰式。
发病早期病鸡啄自己的泄殖腔。
病鸡腹泻,排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采食减少;全身震颤,羽毛蓬松,畏寒,精神萎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衰竭死亡。
部分I型变异株所致的病型为亚临诊型,主要表现少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下。但病程较长,甚至在一个鸡群中反复发生,直至开产。可引起法氏囊萎缩,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危害更大。
本病引起的免疫抑制可引起坏死性皮炎、包涵体肝炎-贫血综合征、大肠杆菌感染和免疫失败。
病理变化
病鸡表现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
法氏囊内粘液增多,法氏囊浆膜、黏膜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后期萎缩。严重病例可见法氏囊严重出血,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切开后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黏膜表面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常有尿酸盐沉积。
腺胃和肌胃结合部黏膜偶有出血点。
脾脏轻度肿大;盲肠和扁桃体肿大出血。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该不该限碘
- 下一篇文章: 局部解剖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