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3人获2015年昆明好人最美

时间:2016-11-13来源:患病影响 作者:佚名 点击:

大美年度“最美昆明人”、“昆明好人”名单公布,寻甸县许竹花、潘绍林、刘绍香荣获“昆明好人”称号。其中,许竹花还同时荣获“最美昆明人”称号。

孝老爱亲好人:许竹花

大美提起许竹花,认识她的街坊都会暗暗赞叹钦佩,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女人,因为她的付出与坚持而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大美常言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难。确实是这样,许竹花,一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在方圆几公里内只要提及她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从她嫁入这个家以来,将一个原本贫困、命运多舛,人口众多的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其丈夫上有年老多病高龄的婆婆,中间有丈夫的哥哥,因为嫂嫂病故多年,只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靠其哥哥和丈夫打工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但哥哥在一次施工中从高处坠落,造成瘫痪,需要人照顾,几个侄儿和自己的儿子读书需要照顾,这些都靠她一手操持维护到现在,多年来,该家庭各成员能够尊纪守法,相邻和睦,尊老爱幼并热心各种公益活动,全家和睦温馨。

大美互敬互爱,美丽源泉

大美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家庭美丽幸福的源泉。许竹花一家全家和睦,其乐融融。许竹花夫妇相敬如宾,家庭和和睦睦,从不争吵,过着互敬互爱的生活。丈夫曹荣福,性格内向,工作认真踏实。许竹花和丈夫婚后多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家里时常交流,相互关心,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虽然会遇到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挂齿,但它就像催化剂使这个的平凡的小家庭变得美丽。

大美温馨家庭,子女成才

大美在这个温馨、充满爱的家庭里,个个子女都非常文明、健康、上进、出色。

大美多年来,许竹花任劳任怨照顾年迈有病,多年卧床不起的哥哥和年老多病的婆婆。从来没有说过半句委屈的话,丈夫的大嫂在三个侄儿嗷嗷待哺的时候撒手人寰,当时三个侄儿中年龄最大的才6岁,最小的才2岁,没有母亲的三个侄儿无依无落,继母对三个侄儿的苛刻和虐待让这个做婶婶的许竹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家里只要有一点点零食和好吃的东西,她从来不忘了留一份悄悄地给侄儿送去,侄儿衣服裤头破了,穿得脏兮兮的时候,只要是许竹花看到,不论手头的活计再苦再忙,她都会帮几个侄儿缝补,并料理干净。丈夫的哥哥在工地上的一次施工中不慎从高处坠落,造成瘫痪,整个家庭再度陷入了灾难之中,在丈夫的共同帮助下,三个侄儿渐渐长大成人,丈夫的哥哥病故后他们夫妇俩又主动料理了他的后事,先后为几个侄儿成了家,几个侄儿虽然嘴里喊她为婶婶,但在心里早已经把她当成了母亲。

大美在照顾三个侄儿的同时,许竹花也努力培养自己的子女:大儿子专科毕业,现在自主创业;二儿子今年本科毕业。婆婆现在已经90多岁,老人常跟他人说:“我们曹家是上辈子积了德,小儿子有福份,娶到了这样好的媳妇,真是上天对我们家的厚爱,虽然家庭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此生我也无悔,心满意足了”。

大美爱国守法,诚实守信

大美许竹花每天都自制豆腐、凉粉售卖,在经营过程当中她诚实守信,从不缺斤少两,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大美勤俭持家,传统美德

大美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许竹花常说,她父母从小就是这么教她的,道德家风如屋檐水,上面怎样引,下面就怎样流。代代相传,人当如水,透明柔韧。

大美许竹花夫妇能吃苦耐劳,勤俭工作,勤俭持家,爱惜公共财物,一分一厘,一钉一铆,一草一木,都合理使用,把钱花在刀刃上。家庭环境清洁,礼貌待人,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为保护环境他们家庭力行低碳生活:手洗服装,使用无磷洗衣粉;选用节能电器,随手关灯、关水;出行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分类投放垃圾,废物转化资源等等。

敬业奉献好人:潘绍林

大美和风曼妙轻柔,细雨晶莹剔透,不禁想起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润物细无声”,润物是一种奉献,牺牲自己,滋养他人。而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甘做和风细雨的杏林行者,淡迫名利,甘于奉献,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凭着一份对患者的关爱,一份对工作的执着,闪亮着自己的精彩,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凭着一份对患者的细心,一份对职业的追求,诠释着医者仁心,至爱无疆的高尚情怀。

大美他,一名普普通通基层医务工作者,他,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潘绍林。

大美潘绍林,年7月出生,男,汉族,中医副主任医师。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昆明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政协寻甸县第七届委员,昆明市重点专科老年病科学科带头人。

大美身残志坚,学医济患

大美潘绍林主任幼年患“脊髓灰质炎”,遗留下右下肢残疾的后遗症。幼年的经历使他从小立志学医,年如愿考取云南中医学院。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5年中,阅读了学院图书馆大量中西医书籍。又利用空闲,坚持跟随李绍鸿老师出门诊,受益于李绍鸿老师临床根于伤寒,处方药少效宏,临床很多疑难杂症常应手而解。

大美年7月,潘主任医院从事内科临床诊疗工作。因为他的用心、努力,加上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慢慢的,周围农村的乡亲们有个头痛脑热,都会找他看看……年,医院附设门诊担任主任。在附设门诊的半年中,由于他医术精湛,态度和蔼,于是,整个门诊常常昼夜灯火通明,就诊队伍排得老长,而他总是面带微笑,热情、细心地诊治每一位病人。年底,潘主任被调至内科住院部担任主任一职,通过严格管理,科室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急救能力、诊治水平突飞猛进,年带领全科人员申报市级重点中医专科(老年病科)并顺利通过评审。多年来,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科室采取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潘主任所在的内一科逐渐在心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风湿病、老年病等多系统疾病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老年病专科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大美细雨无声,至爱无疆

大美“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憨厚、质朴的潘主任不善言辞,却一直醉心于自己的工作,默默无闻。说他的默默无闻,是指他不为媒体所了解。仅有一次,是昆明日报的一篇关于他的“医者仁心”的报道。而他不是刻意低调,仅是行事不喜欢张扬,他喜欢“润物细无声”。作为一名老医生,医院的年轻医生几乎都接受过他的指导。他从不以师者自居,对年轻医生都给予充分的尊重,但不是放纵。尽管如此,他还是出了“名”,从寻甸,到周边县市,曲靖、马龙、沾益、陆良、富民、昆明……都有他的大量“粉丝”。只要他上班,办公室常人满为患,常把其他医生挤得没了座位。他主要负责科室行政管理和住院部患者诊治工作,而门诊患者,还是不“放过”他。看了门诊患者,其他事务就常常要挤占下班时间。有一天中午,已经12点多,其他同事下班快1个多小时,而他刚处理完最后1名患者,急着去接读小学的女儿放学,刚出科室下到楼梯,又被几名患者给堵了回去,患者来自弥勒县,大老远赶来就为找潘主任看病。潘主任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早把接女儿的事忘却脑后,等他一个一个帮病人看好,时针已悄悄走过了1点。当他赶到学校门口,看着女儿眼中满含泪花,听着女儿一声声“爸爸,我饿了,爸爸,我饿了”,潘主任不禁愧疚不已。对于爸爸常常的迟到和失约,如今已上高中的女儿都已经习惯了。

大美多年来,潘主任一心扑在工作上,长时间的劳累和憋尿,年底,潘主任被查出了患有胸腺肿瘤和膀胱癌,同时还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减。人们才蓦然发现“潘医生太累了,他是被我们给压垮的”。连续十几年的高负荷工作,他几乎没有安心在家过好一个春节,他总是主动安排自己春节值班,好让辛劳了一年的同事们回家过年,就算好不容易有个春节能和家人团聚,他也总是放心不下那些还在科室住院、未能回家过年的患者,不去看看他们,这年过得就不踏实!连续十几年的二线班,手机一直处于开机状态,有人说的好,“手机永远开机,说明他心有牵挂。”是啊,潘主任的手机是为他的患者永远开启,他的牵挂,永远是他的患者,也永远是为了他心中那份心系病患之痛疾的大爱。长年累月,他的神经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随时随地准备处置突发事件。很多患者都知道他的手机号码,他的电话也常常不分昼夜的响起,联系床位、预约门诊、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凌晨2、3点钟,还常会有患者打电话问他是否在上班,或是问他明天是否上班,还有的患者白天忘了吃药,夜间打电话问怎么办……也有的患者夜间病情加重,深夜打电话请求他去看一看……诸如此类,他都一一耐心作答,一一立即出诊。一个寒气逼人的深夜,一位老年住院患者突发急性左心衰竭,病情危重,又没有家属陪护,值班医生焦急万分,边组织抢救边打电话报告潘主任,潘主任接过电话,迅速从暖暖的被窝里翻身而起冲进茫茫夜色中,赶到科室查看病情,抢救患者,并陪在病人床旁照顾了老人一夜,直到第二天患者病情平稳,直到联系上患者家属,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又开始一天的工作,查房、医嘱、会诊、抢救、还有早就等候在办公室、排成长队的门诊病人。他就像一张满弓的弦,几尽绷断!每每看着他匆匆忙忙的脚步,都想让他休息一会,每每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影,都不忍心再去麻烦他。可那些饱受病痛的患者,那些慕名而至的病友,又怎么放得下呢?

大美他的科室,以老年患者为主,而老年患者常常病情复杂,累及多个器官,急危重症较多。多少次,前脚刚进家门,随后电话就赶来了。电话一到,又得立马出门。一次,下班正走在路上,一位张姓女老年患者,晚餐时刚吃第一口饭,突然出现室颤,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接到电话,他立马返回病房组织抢救。经过紧张的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病情平稳,而夜早已深深,他亦饥肠辘辘,方才猛然想起自己还没有晚饭呢。从医19年来,这样的病例,不知有多少人,这样的场景,不知出现过多少次,经他组织抢救的危重患者近万人次。在路上,他的患者经常跟他打招呼说“潘医生,我就是你抢救的xxx,你看,我又活了这么多年。”而他,都已经记不清楚患者姓甚名谁了。

大美胸腺肿瘤摘除后20天,继续做膀胱肿瘤切除。手术前后45天,潘主任就重返工作岗位!一位同事来看望他说:“你不要命了!值得吗?你还做化疗呢!”他说:“无所谓值不值,我喜欢工作的感觉。看到患者康复,我就觉得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女儿能够说,爸爸还是蛮拼的,我觉得就值了!”

大美细雨无声,至爱无疆。行医19年,潘主任诊治门诊患者20万人次,主持诊治住院患者2万余人次。发挥东垣风药特色,自创鼻渊1、2、3号方,有效解除鼻渊患者头疼痛苦;胆大心细,出手稳、准、狠,重用黄芪、附子、人参(党参、白参),稳定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独主久病气虚,重用黄芪,有效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症状;重视命门火衰在老年病中的致病特点,老年病患者重视温补命门;重视少阳在人体气机运转中的枢纽作用,脾胃病重视生发人体阳气……潘主任勤于总结,辩证准确,师古不泥古,处方灵活,药简效宏,深受患者喜爱。

大美乐于奉献,医德高尚

大美年,医院放弃治疗的王姓白血病患者,患者发热,精神极度疲惫,红细胞1.28X10~12/l,血红蛋白32g/l,潘主任积极组织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抢救,经输血、抗感染,大补元气等治疗,患者病情缓解出院。出院时,患者满怀感激之情,要请科室工作人员吃饭及赠送锦旗,被潘主任婉言谢绝。

大美年收治一位张姓患者,医院诊断为脑挫裂伤、重症肺炎,患者深度昏迷,呼吸窘迫,家属放弃治疗回家准备后事,后因家属意见不统一而又送往老年病科。潘主任多次组织科室展开讨论,采取中药鼻饲,维持有效肺通气,抗感染,营养脑神经,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一月后患者奇迹般清醒过来,逐渐恢复语言、吞咽、肢体功能,治疗63天步行出院。

大美年收治了一位方姓肾脏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患者反复出现高热,难以控制,潘主任多次组织科间讨论,研究拟定方案,积极治疗,多次住院病情都能有效控制。患者一直以来非常信任潘主任,每次高热、病情加重时,均盼望潘主任能够出现,科室值班医生告诉主任时,潘主任都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房,组织救治。患者弥留之际,要求家属一定要赠送科室一块牌匾,上书“医德高尚”四字,表达自己感激之情。

大美这样的诊治病例数不胜数,这样的感人故事举不胜举……

大美潘主任说:“我自己身体有残疾,我知道医生对于一个病人来说有何等重要,所以,我会尽我所能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同时,我认为,尊重生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让自己的工作留下遗憾。”

大美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是潘绍林主任的真实写照;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医者仁心、至爱无疆,是潘绍林主任的无悔追求。从医19年来,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作风,对患者无比关爱的精神在当地广为流传,深受患者称赞、同事敬佩。“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是潘绍林主任对我们说过的话,也是潘绍林主任一直用自己一言一行践行的医者诺言。

孝老爱亲好人:刘绍香

大美刘绍香,女,汉族,年4月出生,楚雄市武定县己衣乡人,家中四个姊妹,刘绍香排行老三,是她们村第一个高中生(同年她们班只考上三个高中生,她是其中之一),当然也是她们村第一个大学生,老家原本是昆明市禄劝县汤郎乡,后来因为地理环境艰苦,山体多次滑坡,在政府的协助下,全家人就搬迁到楚雄市武定县己衣乡中山河村。

大美年毕业于楚雄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年参加寻甸特岗教师考试来到六哨,第一年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六哨乡拖期完小,虽然条件很艰苦,仍然努力完成教学任务。随后在教学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在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年荣获六哨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年荣获六哨乡“小学数学精品课展示”二等奖;年荣获寻甸县“小学数学精品课竞赛”一等奖;年荣获六哨乡“小学数学教学竞赛”第二名。

大美她的丈夫叫肖红才,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人,家中有5个姊妹,他排行老五,肖红才现在还在攻读云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专业(年7月毕业)。也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年荣获六哨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年荣获六哨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年荣获六哨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年荣获六哨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年荣获六哨乡“小学组数学竞赛”第三名;年荣获六哨乡“第二届班主任论坛”优秀论文奖;年荣获寻甸县“小学数学精品课展示”二等奖。他们夫妻俩都在六哨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还经常讨论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经验,彼此取长补短,

大美年3月医院产下一名男婴萧梓俊,一家人欢天喜地,其公公从千里之外的老家坐火车背了一箩筐的鸡蛋来看望孙子,刘绍香的妈妈更是抛下家里的农活来伺候女儿坐月子。然而好景不长,宝宝40天的时候小脸和眼睛有些发黄,她和老公便带着孩子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是肝损伤,历时一个月,从头到脚所有项目都检查过来了,最后医生还是不能确诊孩子的病情,只能通过“剖腹探查”(把孩子的肚子打开)最终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需要肝移植手术方可挽救其生命,当时医生说换肝需要40万,而且每月还要元的康复费用,全家人顿时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无奈之下夫妻俩便只能带着伤口还未痊愈的孩子出院,她们医院有位名医,他们又带着孩子找到这位教授,在教授的帮助下开了一些中草药,但一段时间后,病情仍没有好转。之后,又打听到贵州一位老中医,在当地名声赫赫,夫妻俩又带着孩子奔赴贵州见老中医,第二天一早,肖红才还亲自跟老中医的助理上山采药,经过半天的努力,终于在大森林中找到几棵珍贵的草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病情仍然没有好转,全家人的精神顿时彻底崩溃了,父母的心也伤透了,孩子的皮肤和眼睛越来越黄,肚子已经有点鼓鼓的,开始产生腹水,腹腔压力增大,疝气也开始加重,病情在不断恶化,孩子每天哭闹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时候只要妈妈抱,肖红才一接过来就开始哇哇大哭,就这样,刘绍香只能每天都抱着孩子吃饭和睡觉。

大美为了孩子能尽快康复,刘绍香还是每天坚持用手机在网上搜索治疗方法,终于有一天,刘绍香了解到现在可以做小儿肝移植手术,刘绍香就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通过“好大夫在线”平台,医院的小儿肝移植科主任夏强留言,很快就得到了医生的回复,经过进一步的交谈、了解,她对肝移植有了很多的认识,同时刘绍香老师医院小儿肝移植科的QQ群,在这个群里她认识了一些小儿肝移植的家长,通过几天的了解,夫妻俩对孩子的病情顿时就充满了信心,决定带医院看看。而肝移植手术,对于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来说太恐怖了,周边所有人都让他们放弃,除了高昂的费用、大人割肝不说,还要担心孩子和大人的生命,全家人痛着心,流着泪让他们放弃孩子,重新生一个。然而,看着孩子每天痛苦的哭闹,看着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夫妻俩心都碎了,泪都快流干了,最终他们还是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带着从朋友那里借到的2万块钱毅然到了上海准备给孩子进行肝移植手术。

大美一开始,夫妻俩都争着为孩子供肝,但最终在刘绍香的强烈坚持下,决定由作为母亲的刘绍香供肝,然而家里人却不停地打电话反复劝他们放弃,但他们仍然坚持要为孩子进行肝移植手术,双方父母也只好无奈地放弃了说服。然而,手术时间已经安排了,但手术费用还差很多很多,他们只好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各界的好心人和同事们求助,最终在社会各界好心人、学校同事、同学、六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终于顺利完成了手术。

大美在手术的前一天,刘绍香老师的大姐、二姐、弟弟从云南坐了40多个小时的医院来看望她们。术前那晚,作为供肝的刘绍香老师需要好好休息,姐姐们就彻夜未眠地帮助哄因身体疼痛又要禁食而整夜哇哇大哭的孩子,经过长达10个多小时手术,刘绍香的肝割了1/4左右给孩子,母亲和孩子终于平安地走出了手术室,术后刘绍香的妈妈不放心女儿与外孙,便安排二女儿暂时留在上海帮忙照顾孩子,一帮就是4个月,别的病友都感叹:“你姐姐真是太了不起了,能这么帮你”。从孩子出生,到手术成功,刘绍香老师自始至终坚强面对困难,并以伟大的母爱迎来了今天幸福美满的家庭。

大美今天,距萧梓俊的肝移植手术已经过去一年了,母子俩恢复得都很好。除了刘绍香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偶尔会觉得腰酸背痛,一直还不能拿过重的东西,需要好好休养之外,萧梓俊已经能够平稳走路了,目前还会喊“妈妈”了,别的都还不会,饮食也不错,白天主要是吃稀饭、苹果、香蕉、梨,除了柚子之外大多数水果都可以吃,当然还要一直吃着抗排斥的药物,进口的“他克莫司”(医院售价多元),每天还要求早上7点和晚上7点准时吃药,药前还要禁食2个小时,药后还要禁食1个小时,平时要多洗手。身体状况良好的话就一个月医院复查一次,如果生病之类的话就需要2---3个星期复查一次,每次复查之后还要把结果以照片医院请医生指导,这些工作看起来很复杂,但她们刘绍香夫妻俩已经成为习惯了。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他们夫妻俩再苦再累都愿意,年她们一家在痛苦中度过,年她们又回到了幸福之中,这份幸福来之不易,正所谓,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不容易,但是挽救一个重大疾病孩子的生命更不容易,当然,除了她们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靠无数的好心人、学校同事同学们以及六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

大美在刘绍香的老家,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种烤烟就成为一家人的主要收入,她妈妈的腰椎并不好,但为了不给子女们增加负担,两个老人独自在家种烤烟,在暑假期间,刘绍香夫妇还要去帮忙整理烤烟。现在肖红才的父母也已经快70岁了,却仍然种着很多的土地,为了省钱,刘绍香夫妇现在的生活过得很简单,他们不想增加子女的负担,现在孙子萧梓俊又得了这样的大病,每年都需要很多的医疗费用,父母们更是离不开土地,甚至要帮助肖红才夫妇一起还债。

大美虽然双方父母的条件都不好,但刘绍香夫妇还是一直在尽力地把这个大家庭经营好,尽量让父母将晚年生活过得更愉快、更幸福。当然,未来的生活或许还更加艰辛,但刘绍香夫妇还是微笑面对,为了小梓俊的未来,她们愿在默默地付出一切。

来源:春城文明网









































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
白癜风饮食禁忌


转载注明  http://www.qblsw.com/hbyx/113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桥本氏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