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进展自身免疫性疾病新作用靶点

时间:2021-6-18来源:相关医院 作者:佚名 点击:

通过对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和整理,分类综述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作用靶点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后续药物靶点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分选连接蛋白10

分选连接蛋白(SNX)是含有phox同源结构域的磷酸肌醇结合蛋白。作为SNX家族中结构最简单的成员之一,SNX10已被报道在体内/溶酶体途径中具有调节功能,包括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抗原加工和表达、炎症反应以及维持组织稳态,对巨噬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研究发现,敲除SNX10基因可以抑制胶原性关节炎(CIA)小鼠的骨质流失和关节损坏,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17β水平,通过干扰肌动蛋白带的形成显著抑制破骨细胞成熟和骨重吸收功能[99]。提示,SNX10可以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抑制炎症和骨侵蚀的潜在治疗靶点。

免疫球蛋白D

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Ab)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IgD按表型分为膜免疫球蛋白(mIgD)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D)。研究发现,RA病人体内sIgD、mIgD和IgD受体(IgDR)水平显著升高,RA患者sIgD的浓度与NF-κB配体的可溶性受体激活剂(sRANKL)、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IgD能够增强PBMC的增殖作用,并诱导IL-1α、IL-1β、TNF-α、IL-6和IL-10的产生。因此,IgD可以成为RA免疫新疗法的潜在靶点。

miR-10a

与骨性关节炎(OA)对照组相比,RA患者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中miR-10a下调,这种下调作用以NF-κB依赖的方式,由TNF-α和IL-1β激活,显著促进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包括TNF-α、IL-1β、IL-6和IL-8[]。此外,miR-10a抑制剂的转染会加速FLS增殖及迁移。TAK1和BTRC是miR-10a的靶基因,并进一步验证了miR-10a能够通过影响NF-κB通路的活性而影响FLS的迁移[]。因此,miR-10a可以成为RA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白介素-36亚族、白介素-37、白介素-33

白介素-36(IL-36)属于IL-1家族的成员,在自身免疫监控和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IL-36α、IL-36β、IL-36γ和IL-33为促炎细胞因子,IL-36Ra、IL-37和IL-38为抗炎细胞因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IL-36α、IL-36β、IL-36Ra、IL-38和IL-33水平显著升高,并且IL-36Ra升高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类风湿因子水平更高,IL-36α水平升高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因此,上述IL-1家族的新成员为R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靶点

白介素-39

白介素-12(IL-12)家族细胞因子已经作为免疫的关键调节剂,其中IL-12、IL-23与疾病发病相关,而IL-27、IL-35则会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研究发现,一种新的IL-12家族成员IL-39,由IL-23p19和Ebi3异源二聚体组成,由脂多糖(LPS)刺激的B细胞分泌[]。研究表明,由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IL-39介导了MRL/lpr小鼠的狼疮样疾病,与其他IL-12家族的细胞因子相比,IL-39水平显著上升。提示,IL-3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理生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SLE治疗的靶点。

长链非编码RNANEAT1

近年来,LncRNA被认为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LncRNANEAT1主要表达于人类单核细胞中,其表达水平在SLE患者中急剧上升,由LPS通过p38激活的方式诱导。沉默NEAT1则显著降低疾病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LncRNANEAT1在SLE发病机制中起促进作用,为SLE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多发性硬化与格林-巴利综合征作用靶点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脱髓鞘疾病,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为其动物实验模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SB)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为其动物实验模型。二者均属于脱髓鞘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有相似之处[]。

窖蛋白-1

窖蛋白(caveolin-1,Cav-1)是胞膜窖(caveolae)的支架蛋白,参与调节血管完整性和细胞内转运。前期研究,尽管发现了EAE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Cav-1的表达增加的现象,但其功能仍不明确。研究新发现,脑脊髓炎阳性的野生型小鼠血清和脊髓组织Cav-1表达上升,且与疾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相关;而Cav-1敲除的小鼠疾病发生率降低,症状减轻,表现出极强的抵抗力[]。此外,Cav-1敲除小鼠中与病变相关的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表达减少,并且转运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致病性T细胞也减少。因此,Cav-1可以作为神经炎症疾病如MS的潜在治疗靶点。

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是细胞膜上重要的通透Ca2+的通道,最早发现于黑腹果蝇视觉传导系统。TRP亚家族中经典瞬时受体电位(TRPC)与黑腹果蝇TRP同源性最高,现已发现TRPC于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与神经系统病变与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衡有关。研究发现,TRPC通道在IL-17的诱导下促进Ca2+内流的增加[];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的表达通过TRPC通道,由IL-17介导;TRPC通道还参与了由IL-17介导的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因此,TRPC通道在IL-17介导的MIP-1α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作为神经炎症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消退素D1

消退素(resolvins)是一种新发现的典型内源性介质,可促进炎症的消退并促进机体正常免疫反应的恢复,消退素D1(RvD1)是消退素家族的重要成员。研究发现,RvD1、RvD1合成酶及RvD1受体在EAN恢复阶段的外周神经系统(PNS)中大量增加[]。内源性和外源性RvD1增加Treg和PNS中的抗炎性巨噬细胞数量,增强炎症消退,并促进EAN大鼠的疾病恢复。RvD1可增强凋亡T细胞引起的巨噬细胞吞噬,减少凋亡T细胞在PNS的积累,诱导TGF-β产生,引Treg促进EAN中的炎症消退和疾病恢复。

CD8+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在自身免疫介导的神经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已有研究显示,消耗巨噬细胞或抑制其活性,对EAN的临床发展起抑制作用。也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EAN恢复期间发挥组织保护活性。研究发现,CD8+细胞大量积累于EAN大鼠的坐骨神经,该现象与EAN中神经系统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D8+巨噬细胞在EAN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EAN甚至GSB的潜在治疗靶点[]。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作用靶点

白介素-1β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又称乔本甲状腺炎(HT),是非感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白介素-1β(IL-1β)是IL-1的主要分泌形式,在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尽管HT患者体内的IL-1β水平相比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IL-1β的mRNA和蛋白质的水平显著升高[];另外,IL-1β水平在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也增加,临床样本的相关分析证实了高IL-1β水平与HT的发病机制相关联。因此,IL-1β可能是HT的发病机制中的活性致病因子,为HT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CXC趋化因子受体4拮抗剂AMD3

趋化因子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多肽,其能诱导各种亚型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将白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或细胞驱化因子12(CXCL12)的表达水平升高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利用NOD.H-2h4小鼠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IT模型组中CD19+IL10+B细胞和CD4+IL10+T细胞的百分比以及IL-10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但经CXCR4拮抗剂AMD3处理后上述指标下降[]。与AIT模型组相比,AMD3组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和CD8+IFN-γ+T细胞的百分比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此外,与未治疗的AIT模型小鼠相比,经AMD3治疗的小鼠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滴度较低,甲状腺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提示,AMD3作为趋化因子抑制剂为AIT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药物。

重症肌无力作用靶点

白介素-17A

白介素-17A(IL-17A)是Th17细胞分泌的一种促炎性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病原清除和炎症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IL-17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IL-17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而患有胸腺肿瘤的早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患者体内IL-17A水平更高[]。逻辑回归分析表明,胸腺肿瘤是IL-17A水平上升的决定性因素。IL-17A的水平升高与更严重的重症肌无力(MG)发病也相关。因此,IL-17A在这类特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miR-c

有研究表明,单个miRNA可改变免疫反应的表型和结果。研究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G患者的PBMC中miR-c显著下调[]。MG患者也出现血清IL-7和IL-17水平升高,IL-7水平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miR-c水平与患者血清IL-7和IL-17水平呈负相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结果显示,miR-c可直接结合IL-7的30-UTR,miR-c强制表达导致培养的PBMC中IL-7和IL-17释放减少,而miR-c的消耗将增加这2种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提示,miR-c可能成为MG治疗的新靶点。

肝脏疾病作用靶点

白介素-17C/白介素-17RE轴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预后不良同时人们了解有限的全球性肝病,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引起肝癌。研究发现,在人及小鼠AIH肝脏样品中检测到白介素-17C(IL-17C)表达升高[];在刀豆蛋白(ConA)诱导的肝损伤中,肝细胞产生的IL-17C及其特异性受体IL-17RE必不可少;其机制与IL-17C通过肝内CD4+T细胞增强IL-2的表达促进自然杀伤细胞(NK)活化和肝损伤有关。因此,IL-17C/IL-17RE轴可以为AIH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Leptin/OB-R信号通路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j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SjS小鼠模型Leptin及其受体OB-R的表达在局部和全身均有升高[]。将表达OB-RshRNA(rAAV2-shOB-R)或不表达(rAAV2-null)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载体注射到4或16周龄BALB/cNOD/LtJ(NOD)小鼠发现,SjS模型中腺体炎症适度减轻。提示,Leptin/OB-R信号通路可为SjS治疗提供新途径。

妊娠诱导非编码RNA

川崎病(KD)是一种全身中小血管发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妊娠诱导非编码RNA(PINC)mRNA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炎症模型中存在显著高表达,其在KD患儿的血中也存在表达;利用RNAi技术敲低PINC可显著上调HUVEC在TNF-α炎症模型中的抗凋亡基因表达,并抑制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HUVEC的生存能力[]。提示,PINC可能成为KD治疗的新靶点。

外周B淋巴细胞亚型

1型糖尿病(T1D)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胰腺B细胞选择性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为特征。成人潜伏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是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亚型,但自身免疫性B细胞破坏进展缓慢,因此,在发病初期,LADA患者不是胰岛素依赖性的。对T1D和LADA患者研究发现,T1D或LADA患者边缘带B细胞(MZB)比例增加,滤泡状B细胞(FoB)比例降低;与LADA患者相比T1D患者产生IL-10的调节性B细胞(B10)比例最低;MZB与FoB细胞比例呈负相关,与空腹C肽(FCP)呈正相关;而B10细胞的比例与FCP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A1c呈正相关[]。提示,B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的丧失有关,上述变化的外周B淋巴细胞亚型可作为免疫疗法的潜在靶点。

前动力蛋白2

前动力蛋白2(PK2)也称Bv8,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的蛋白质,首先发现于青蛙的皮肤分泌物中,属于PK蛋白家族。研究发现,PK2对银屑病的发病起重要作用[]。PK2激活IL-1是产生炎症的核心,而IL-1激活又能促进PK2分泌和角质细胞增生,导致炎症持续。此外,PK2通过激活其受体而诱导血管增生。因此,PK2可以诱发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动物模型研究亦显示,PK2基因敲除可以抑制银屑病症状,而过表达PK2则导致银屑病恶化。提示,PK2可成为银屑病治疗的新靶点。

内质网E3泛素连接酶

内质网E3泛素连接酶(Hrd1)是跨越内质网(ER)膜的E3泛素连接酶,最初被鉴定为酵母Hrd1p/Der3p的人类同源物。Hrd1的功能是催化错误折叠/未折叠蛋白质的降解,即ER相关性降解(ERAD)。研究发现,在小鼠中敲除Hrd1可抑制T细胞增殖、IL-2生成及Th1和Th17细胞分化,使小鼠免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Hrd1通过破坏细胞周期蛋白(cyclin)依赖性激酶抑制子p27kip1促进T细胞增殖。与健康个体相比,多发性硬化患者T细胞中表达较高水平的Hrd1,Hrd1敲除可抑制人类CD4+T细胞激活及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提示,Hrd1是一种T细胞未知的正调控因子,其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参考:

江振洲,徐登球,杨航,张陆勇.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42(11):-.

E药全球:科普医药知识,解读前沿动态。同时也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医药知识,E药全球俱乐部(

转载注明  http://www.qblsw.com/xgyy/1246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桥本氏病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