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运动神经元病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三节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原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可同时、相继或单独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进行性骨骼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患者呼吸肌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本病多为散发,40-50岁发病人数增加,男性多发;生存期通常为3-5年。
一、临床分型
1.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即经典型MND(其他亚型称为变异型),最常见,俗称“渐冻人症”
2.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PSMA)
3.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4.连枷臂综合征
5.原发性侧索硬化(PLS)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家族性(5%-10%),中国人最常见SOD1基因突变,欧美白种人最常见C9ORF72基因突变
2.线粒体功能异常
3.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Serum/CSF
4.神经营养因子障碍:前角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5.自身免疫:患者亲属易患免疫性疾病
6.环境因素:微量元素、生物因素、职业暴露
7.病毒感染:HBV、HIV-2
三、病理
1.在大脑半球,皮质大锥体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
2.后组脑干运动神经元(CNⅨ,Ⅹ,Ⅺ,Ⅻ)减少
3.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减少
4.延髓以下的皮质脊髓束变性,神经纤维髓鞘分解脱失,轴突肿胀,神经微丝异常
5.眼外肌运动核团、骶髓Onuf核不受累
四、临床表现
1.多以支配单侧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起病: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和肌束颤动
(1)手部大、小鱼际肌和蚓状肌萎缩,逐渐向前臂、上臂、肩胛带发展
(2)肢体肌、舌肌肌束颤动
2.逐渐出现支配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痉挛性瘫痪、剪刀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
3.延髓麻痹
(1)构音、吞咽、咀嚼障碍,舌肌萎缩伴纤颤
(2)强哭、强笑等假性球麻痹症状
4.多死于呼吸肌麻痹、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注:临床特点
①脊髓、延髓损害并存
②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
③眼外肌不受累
④无客观感觉障碍(躯体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在少数ALS患者中同样受累)
⑤括约肌功能不受影响
五、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1.神经电生理检查
(1)肌电图(EMG)
典型神经源性改变:
①急性失神经损伤:静息状态见纤颤电位、肌束震颤电位、运动单位数目减少
②慢性失神经损伤:运动单位时限增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募集相呈现单纯相
③累及3个区域(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
(2)神经传导速度(NCV)
①早期:MCV正常,部分患者MCV下降但≥正常下限的70%
②后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幅度下降
③SCV正常
(3)神经影像学检查(CT、MRI)
①出现不同程度的大脑皮质、脑干、脊髓萎缩
②可排除颅底、脑干、脊髓或椎管导致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结构性病变
(4)肌肉活检
①早期:小范围的萎缩性Ⅰ型和Ⅱ型肌纤维
②后期:群组萎缩现象
(5)血生化
①肌酸磷酸激酶(CPK)轻度升高
②甲状腺功能异常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情进行性发展:通过病史、体格检查或电生理检查,证实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性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其他区域(延髓、颈髓、胸髓和腰骶髓)
2.临床、电生理或病理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证据
3.临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征象
4.排除其他疾病
注:ALS诊断分级
①临床确诊ALS:通过临床或电生理检查,证实4个区域中至少3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
②临床拟诊ALS:4个区域中至少2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
③临床可能ALS:4个区域中的1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或至少2个区域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受累
注:ALS及其相关表型
(二)鉴别诊断
1.中枢神经系统:PD、CJD、多系统萎缩
2.脊髓:脊椎病、脊髓空洞症、MS、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3.周围神经:GBS、糖尿病多发性神经根病、伴传导阻滞的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4.NMJ:MG、LEMS
5.肌肉:原发性肌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肌病、代谢性肌病
6.全身系统性疾病:甲亢、甲旁亢
七、治疗
1.延缓病情发展
(1)利鲁唑(Riluzole):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50mg,Bid;可延长ALS患者的生存期,推迟气管切开的时间
(2)依达拉奉(Edaravone):自由基清除抗氧化剂;60mg/d(30mg+mL静脉点滴,Bid,30min/次);初始周期为给药14d,停药14d,随后周期为14d内用药10d,停药14d;可减缓ALS患者身体功能丧失的速度,提高存活率
(3)其他:肌酸、大剂量VitE、CoQ10、碳酸锂、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拉莫三嗪
2.呼吸支持
(1)定期检查肺功能
(2)若出现呼吸肌无力,则应尽早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
(3)及时使用吸痰器或人工辅助,以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4)无创通气不能维持血氧饱和度>90%,二氧化碳分压<50mmHg,或分泌物过多无法排出时,可选择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①注意呼吸参数的调节、通气管道的通畅性与清洁,防止管道脱落及呼吸道感染
②通常难以脱机
3.营养管理
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ALS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中度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对ALS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1)采用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
(2)对于咀嚼、吞咽困难者,应进食软食及半流食,少食多餐,必要时可留置鼻胃管
(3)当患者存在呛咳、误吸风险时,应尽早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stomy,PEG)
4.综合治疗
(1)心理治疗
(2)并发症治疗
八、预后
1.多数患者3-5年内死于呼吸功能衰竭或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
2.少数患者可在伴有终生残疾的情况下存活较长时间
(1)有较好的医疗条件和家庭支持
(2)出现短暂的症状和功能评估的好转
扫描
- 上一篇文章: 病例分享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
- 下一篇文章: 自身炎症性疾病该如何诊疗三